[发明专利]一种竖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32597.4 | 申请日: | 2015-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1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梁峙;梁骁;马捷;王明园;肖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王美章 |
地址: | 22101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污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农村散居型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装置,属于环境保护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大,使大量的含氮及其它生物营养物质不断地排入河流和湖库,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快加重,目前我国农村污水排放量大且污水有效处理率低,水域污染严重,处理难以达到国家标准。
虽然我国已经采取了大量措施来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但是在技术设备方面存在着基建造价和运行成本较高、处理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我国的农村污水处理设备还存在着效率低、能耗高、维修率高、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尽管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也引进了一些国外的设备,然而这些设备价格十分昂贵不利于我国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本发明具有成本低,简单有效,自动化程度高,适合于农村等散居型住户使用的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有效,操作容易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竖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装置包括厌氧区、好氧区以及沉淀区;所述的三个区为三个套筒相互嵌套组合结构,其中,由外而内依次设置沉淀区、好氧区及厌氧区;污水通过进水管从厌氧区底部流入,与厌氧区中活性污泥混合进行厌氧降解,通过溢流方式经厌氧区顶部流入好氧区;好氧区与厌氧区顶部设有三相分离器,用于气液分离,产生的气体从排气管排出系统;好氧区下部设有曝气装置;好氧区与沉淀区底部相通;沉淀区顶部设有环形集水区,环形集水区与出水管相连;沉淀区底部为污泥集聚区。
进一步的,所述厌氧区为一上、下连通的通道,通道上端与所述好氧区连通,通道下端通过一污泥防反冲装置与污泥集聚区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污泥防反冲装置为中部宽,两头窄的中空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厌氧区通道的径高比为1:4~8。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区的底部设有污泥导流板,所述污泥导流板与所述污泥防反冲装置的外壁之间形成污泥沉降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的曝气装置包括主进气管道、环形管道、喷气头,其中,主进气管道连通环形管道,在环形管道上设有多于一个的喷气头。
进一步的,所述喷气头为多孔吹气铝合金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区为上宽下窄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污泥集聚区的底部中心设有排泥管。
本发明竖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第一、厌氧区底部装有污泥防反冲装置,为中部宽,两头窄的中空结构。上部上窄下宽的外部结构与导流板形成污泥沉降通道,有利于污泥与水分离;下部上宽下窄的外部结构,在污泥进入污泥集聚区时能够防止污泥反冲上浮;中空结构使污水在厌氧区反应中产生的老化菌胶团下沉进入污泥集聚区,有效提高了污泥处理效果。
第二、好氧区设有导流板,与厌氧区底部的污泥防反冲装置之间形成污泥沉降通道,有利于好氧处理后的污泥杂质进入污泥集聚区,增强了污水处理效果。
第三、曝气装置为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的微生物提供足量的氧气,确保微生物的活性。
第四、系统顶部设有环形集水区,便于处理后的上清水收集排出。
第五、沉淀区造型设计为上宽下窄的结构,提高了污水中固形物的沉淀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所述的竖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所述的竖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竖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曝气装置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竖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污泥防反冲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进水管,2为污泥防反冲装置,3为排泥管,4为导流板,5为曝气管,5-1为进气主管道,5-2为环形管道,5-3为喷气头,6为厌氧区,7为好氧区,8为沉淀区,9为三相分离器,10为环形集水区,11为排气管,12为出水管,13为池壁,14为污泥集聚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竖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进行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325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