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池塘网箱养殖水蛭技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24887.4 | 申请日: | 2015-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8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宗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宗英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 34117 | 代理人: | 鞠翔 |
地址: | 2334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池塘 网箱 养殖 水蛭 技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特种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池塘网箱养殖水蛭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它在历史上以自然捕捞为主,因近年农药、化肥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资源锐减,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南方在1995年前后,开始捕捞自然苗种,首次进行人工饲养,获得成功。北方地区因苗种和技术原因一直未有养殖。目前水蛭养殖技术还是新的方案,各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养殖的存活率极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养殖效率高,成本投资小,便于管理的池塘网箱养殖水蛭技术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池塘网箱养殖水蛭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池塘条件及水域要求:
选择养鱼池水深在≥1m,水源充足;
(2)、网箱的制作及设置:
①、网箱的制作:采用30目聚乙烯网片制高1.2m、长宽比为l:1-3的方形敞口式固定网箱,面积25-30平方米;
②、网箱的设置:在养鱼池内用毛竹搭设支架,将网箱水平固定在支架上,要求网箱入水70cm,箱内布满水花生,箱与箱之间保持50-60cm;
③、池塘设置网箱的数量:网箱面积占池塘面积1/10;
(3)、水蛭种放养:
①、选择健壮粗大、活泼好动、用手触之即迅速缩为一团的3年以上(已经历2个冬天)的成蛭作为种蛭,单个在18-20克;
②、放养时间:种蛭在4月上、中旬投放,投施前每升用8-10毫克浓度的漂白粉药液浸洗消毒,10-15℃时浸20-30分钟,15-20℃时浸15-20分钟,漂白粉要选用未潮解失效的,药液要随配随用;
③、放养密度:放养量为2kg-6kg/平方米,同一网箱中规格整齐。
(4)、饵料投喂:
日投饲量1月份之前日投饲量为水蛭总重的5%-6%,6-8月份为7%-8%,9-11月份则为4%-6%。
(5)日常管理:
①、保持水位稳定:避免网箱被淹或箱体入水过浅。
②、保持水质清新:10-15天换水一次。
③做好“防逃、防鼠、防盗”工作:每隔15-20天检查箱体。
(6)疾病防治:
①、干枯病:将病蛭放入1%的食盐水中浸洗,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
②、白点病:用2毫克/升硝酸汞浸洗患病水蛭,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③、肠胃炎:用0.4%磺胺脒唑与饵料混匀后投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充分的利用了生产资源,无需专业设备,无培育污染,培育技术标准规范,投饲科学规范,既适合大面积池塘养殖,也适应于一家一户门前屋后的小面积养殖,在当前特种养殖效益偏低的情况下,其推广意义较大,前景良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一种池塘网箱养殖水蛭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池塘条件及水域要求:
选择养鱼池水深在≥1m,水源充足;
(2)、网箱的制作及设置:
①、网箱的制作:采用30目聚乙烯网片制高1.2m、长宽比为l:1-3的方形敞口式固定网箱,面积25-30平方米;
②、网箱的设置:在养鱼池内用毛竹搭设支架,将网箱水平固定在支架上,要求网箱入水70cm,箱内布满水花生,箱与箱之间保持50-60cm;
③、池塘设置网箱的数量:网箱面积占池塘面积1/10;
(3)、水蛭种放养:
①、选择健壮粗大、活泼好动、用手触之即迅速缩为一团的3年以上(已经历2个冬天)的成蛭作为种蛭,单个在18-20克;
②、放养时间:种蛭在4月上、中旬投放,投施前每升用8-10毫克浓度的漂白粉药液浸洗消毒,10-15℃时浸20-30分钟,15-20℃时浸15-20分钟,漂白粉要选用未潮解失效的,药液要随配随用;
③、放养密度:放养量为2kg-6kg/平方米,同一网箱中规格整齐。
(4)、饵料投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宗英,未经刘宗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248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钓箱
- 下一篇:新型自动化昆虫嗅觉记忆训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