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抗蠕变聚乙烯热收缩膜及其吹膜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20682.9 | 申请日: | 2015-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0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薛圣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益诚包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B32B33/00;B32B3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杨春 |
地址: | 611130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抗蠕变 聚乙烯 收缩 及其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薄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高温抗蠕变聚乙烯热收缩膜及其吹膜工艺。
背景技术
热收缩膜是一种在生产过程中被定向拉伸,在使用过程中受热收缩的热塑性塑料薄膜,用于各种产品的销售和运输,其主要作用是稳固、遮盖和保护产品。收缩膜必须具有较高的耐穿刺性,良好的收缩性和一定的收缩应力。按材料分,热收缩膜包括PE热收缩膜、POF热收缩膜等等。
其中,聚乙烯热收缩膜因为其优异的性能,成为使用广泛的一类热收缩膜。对于某些应用领域,对聚乙烯热收缩膜的抗蠕变性能要求较高。
蠕变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持续的恒定外力(拉力、压力或扭力等)作用下的形变,该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即在一定温度下长时间的连续载荷作用下发生可塑变化,蠕变程度取决于载荷的大小、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蠕变是材料弹性与粘性的相互结果,材料弹性好,其蠕变应力大、蠕变温度高。
现有的聚乙烯热收缩膜,由于其材料本身的原因,在较高的温度下使用,比如40℃以上的高温环境,其抗蠕变性能较差,所以,提供一种较高温度下尤其是40℃以上具有优异的抗蠕变性能显得日益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一种耐高温抗蠕变聚乙烯热收缩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耐高温抗蠕变聚乙烯热收缩膜,由内层、中间层和外层共挤而成,其中,
所述内层和外层的原料由下述按质量百分比计的组成:
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5-15%
茂金属聚乙烯 20-60%
低压高密度聚乙烯 30-70%;
所述中间层的原料由下述按质量百分比计的组成:
茂金属聚乙烯 20-60%
高压低密度聚乙烯 40-80%。
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采用合适的原料和比例,可以在保证聚乙烯热收缩膜其他力学性能比如拉伸强度、收缩率的前提下,使聚乙烯热收缩膜的高温抗蠕变能力大大提高。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所述内层和外层的原料由下述按质量百分比计的组成:
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11.2%
茂金属聚乙烯 38.6%
低压高密度聚乙烯 50.2%;
所述中间层的原料由下述按质量百分比计的组成:
茂金属聚乙烯 39.8%
高压低密度聚乙烯 60.2%。
采用上述比例,可以达到最佳的高温抗蠕变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上述耐高温抗蠕变聚乙烯热收缩膜的吹膜工艺,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将各层原料混合搅拌均匀后,通过三层共挤机挤出制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聚乙烯热收缩膜,高温抗蠕变性能优异,在40℃以上的环境下,采用50MPa的拉伸应力,120h的蠕变率在0.2%以下;其收缩率:横向为15%-30%, 纵向为 55%-80%;拉伸强度:横向(TD): 50mpa以上, 纵向(MD): 52mpa以上;另外,将上述原料采用合适的比例混合,在制备过程中,熔体的粘度较单独采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大大降低,其耗能比单独采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降低35%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内层和外层:
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FB2230,北欧化工) 11.2%(熔融指数为0.25g/10min,密度为0.923g/cm3)
茂金属聚乙烯(MVLDPE,3505HH,美国埃克森美孚) 38.6%
低压高密度聚乙烯(5621D,中海壳牌) 50.2%;
中间层:
茂金属聚乙烯(MVLDPE,2703HH,美国埃克森美孚) 39.8%
高压低密度聚乙烯(2420D,中海壳牌) 60.2%。
将上述各层原料混合搅拌均匀后,通过三层共挤机挤出制得产品A。
本实施例采用特定厂家的特定牌号的原料制备,得到具有高品质尤其是高温抗蠕变性能优异的聚乙烯热收缩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益诚包装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益诚包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206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