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气颗粒物表面有机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20062.5 | 申请日: | 2015-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4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发明(设计)人: | 马琳;刘保献;张大伟;石爱军;周健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枫律师事务所 11366 | 代理人: | 杨思东 |
地址: | 10004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气 颗粒 表面 有机 活性 物质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监测实验方法,尤其是大气颗粒物表面有机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它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空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空气污染物浓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来自固定和流动污染源的人为污染物排放大小是影响空气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车辆、船舶、飞机的尾气、工业污染、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等。城市的发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气象等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有: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等。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因此,对于老人、儿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风险是较大的。另外,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还是降低能见度的主要原因,并会损坏建筑物表面。颗粒物还会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因此,空气质量的监测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现有技术中缺乏对大气颗粒物表面有机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大气颗粒物表面有机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用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大气颗粒物表面有机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S1、将样品与碱性亚甲基蓝溶液络合;S2、采用氯仿萃取络合后生成的盐;S3、采用酸性亚甲基蓝溶液反萃取氯仿相;S4、对所述的氯仿相进行比色分析。
其中,所述的样品通过下述步骤获得:使用去离子水超声提取大气颗粒物中的可溶性阴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得到提取液;所述的提取液经0.45μm的石英滤膜过滤,得到滤出液,并以所述滤出液作为所述的样品。
其中,通过连续流动分析仪进行测定,具体采用连续流动的方法通过蠕动泵压缩不同内径的弹性泵管,将试剂和样品按比例吸入管路中,并完成混匀和萃取,所述的萃取由玻璃相分离器完成。
其中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以650nm进行比色分析。
其中,步骤S4之后还包括步骤:S5、显色后测吸光度,以峰高为纵坐标,以阴离子表面活性物质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出分析结果。
本发明的方法发现大气PM2.5中表面有机活性物质的存在,为PM2.5中有机物的组成及有机组分的测定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方法应用于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排放来源的大气颗粒物PM2.5组分分析中,进一步解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方法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具体实施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验例1和实验例2的实验曲线图;
其中,图3-1是PM2.5样品标准曲线谱图、图3-2是PM2.5检出测试谱图、图3-3是PM2.5样品中阴离子表面活性物质样品精密度及加标回收测试谱图、图3-4是2014年8月PM2.5与阴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图、图3-5是2014年8月阴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与PM2.5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图、图3-6是2014年9月PM2.5与阴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图、图3-7是2014年9月阴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与PM2.5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图、图3-8是2014年10月PM2.5与阴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图、图3-9是2014年10月阴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与PM2.5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图、图3-10是2014年8月-2015年1月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图、图3-11是2014年8月-2015年1月阴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未经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200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