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净化空气的植物组合物及其制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319558.0 | 申请日: | 2015-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587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 发明(设计)人: | 孙立林;朱文生;吕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蓝盾慧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L9/013 | 分类号: | A61L9/013;A01N65/28;A01P1/00;B01D53/34;A61L101/5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爱普纳杰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19 | 代理人: | 王玉松 |
| 地址: | 100027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净化 空气 植物 组合 及其 制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净化空气的植物组合物,该组合物主要由尤加利提取物、芬多精、香叶提取物、茶树提取物和木质素提取物按一定重量份数比经加工制备而成;该组合物气味芳香,能有效分解有害气体,消除异味,使空气新鲜;并能有效的杀灭和抑制细菌、真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同时对环境没有污染,对人体健康有益。并且所用原料药的品种少,提取物制备方法中采用混合溶剂对植物进行提取,大大提高植物中活性组分的得率,并且包含了部分植物体内的水溶性物质,较目前最为常见的精油组合物制成的净化空气产品,成本低廉,且效果更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净化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净化空气的植物组合物及其制法。
背景技术
室内及车内等密闭空间的空气污染要比室外更为严重,尤其是在冬天,屋内的窗户都是紧闭的,导致屋内气味难闻。目前,室内污染治理的产品主要有除味剂、空气净化器以及各类放置型增香产品。除味剂主要利用活性炭、竹炭、矿物等具有吸附杂质的功能,但一般用透气的无纺布包装这些吸附材料,致使有效物与空气中的异味分子的接触范围十分有限,影响了使用的效果。空气净化器主动净化、效率高,但其价格昂贵,需要电力,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空气净化器还需要定时更换滤芯,使用麻烦。放置型增香产品主要有凝胶类、液体挥发类,此类产品均含有大量化学香料和化学添加剂,从表面上看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抑制室内各种异味,但无法分解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只能改善环境异味接受度,不能真正去除异味,且对人体有害。
另外,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巨大,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飞沫,人在深呼吸、说话或打喷嚏时,会将寄生于人口腔、咽喉部位的微生物以飞沫的形式散布到空气中;二是人的皮屑与尘埃,据测算,每个皮屑上平均含菌量达4万个,随着人在室内的活动,皮屑与尘埃可悬浮于空气中污染空气,因此对室内的空气消毒对促进人体健康尤为重要。
专利申请CN200810039767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空气净化剂植物组合,可有效分解室内有毒气体,但是其应用柠檬、菊花、金橘、玫瑰等三十多种植物中提炼精华进行加工,成本较高,耗费资源;专利申请CN201410194464中公开了一种阻尘复方精油,可有效吸附空气中尘埃,但是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且使用精油成本也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净化空气的植物组合物及其制法。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净化空气的植物组合物,该组合物主要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尤加利提取物6-10,芬多精5-15,香叶提取物7-15,茶树提取物4-12,木质素提取物0.5-1.5。
本发明所提供的植物组合物,气味芳香,可消除异味,使空气新鲜;并能有效的杀灭和抑制细菌、真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同时对环境没有污染,对人体健康有益。
本发明所提供的植物组合物还可包括其他原料,该原料药可进一步提高组合物气味清新度、分解有害气体和消毒抑菌的能力。
进一步,制备所述组合物还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柠檬2-9玫瑰2-8薄荷2-9菊花5-15麝香0.2-0.7
进一步的改进,制备所述组合物所用原料的重量份数为:尤加利提取物8,玫瑰5,薄荷6,柠檬5,茶树提取物8,麝香0.5,菊花10,芬多精10,香叶提取物10,木质素提取物1。
进一步本发明将所述的净化空气的植物组合物与辅料制成喷雾剂,所述植物组合物与辅料的重量份数比为1:0.1-0.3;所述辅料为七氟丙烷、角豆胶、海克西定、二氯四氟丙烷、亚硫酸钠、克拉替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所述辅料为重量份数比为10:0.1:0.5的七氟丙烷、角豆胶和克拉替醇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蓝盾慧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蓝盾慧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95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