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铜结构的塑性连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19044.5 | 申请日: | 2015-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53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胡成亮;曾凡;赵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20/02 | 分类号: | B23K20/02;B23K20/233;B23K20/24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塑性 连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金属处理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铝铜结构的塑性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铝和铜都是导电性能优良的金属材料,在电力、制冷、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铜的价格高,资源更稀缺,在零部件处于特定工作条件与性能需求的情况下,采用铝铜连接的复合结构不但能降低构件成本,还能发挥各自的性能优势。
现有的铝铜连接方法主要有焊接与机械连接两大类。由于铝、铜属于异种金属,难以采用熔焊方式,目前可行的技术方案是采用摩擦焊、爆炸焊等压力焊连接方式,但这类方案设备投资较大、工艺复杂,其成本和生产效率都较低,梅云辉等发明了一种铜‐铝异种金属快速连接方法(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3567619A,公开(公告)日2014.02.12,“铜‐铝异种金属快速连接方法”),在金属铜表面涂上一层50μm‐90μm的纳米银焊膏,预热后利用点焊设备实现异种金属的快速连接,效率高,成本低,且连接界面好,力学性能好,但纳米银焊膏层制备成本较高,不宜用于大批量市场化生产;机械连接方式主要有铆接和螺纹连接,但这种连接方式连接部位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后续组件装配。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732875U,公开(公告)日2011.02.02,公开了一种铜铝接线端子,包括一端管状、另一端扁平状的铝制本体,扁平端还设有连接通孔,该铝制本体的扁平端由管状压扁成型构成,且铝制本体的整个内壁、包括扁平端内部均覆盖结合有铜片层。该技术主要通过热挤压方式实现铝铜的固相结合,加热过程铝铜易氧化,氧化层会降低连接性能;由于铝铜熔点低,加热温度需要严格控制,然而实际中对于小尺寸的铝铜件散热特别快,增加了固相结合连接工艺的实施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铝铜结构的塑性连接方法,可以在不加热的条件下,快速高效、简便可靠、低成本的完成铝铜结构的连接。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通过对退火状态的铜环和经过表面粗糙化处理的、处于时效硬化状态的铝件进行清洗处理后,采用平模压头对置于铝件上的铜环进行压扁,藉由控制铜环减薄率为50%~70%,压扁后铜环向内向外扩张变形以与铝件粗糙表面发生连接,从而实现铝铜结构的塑性连接。
所述的铜环,是由退火状态的铜质薄板材,经过冲孔落料工序,加工获得的环状的薄片,铜环内径d1、外径d2及厚度h,可以根据与铝件连接表面积S与外径D,以及连接后铜片层厚度H计算确定,具体地,h=(2~3.33)H,d1=(0.45~0.55)D,
所述的时效硬化状态的铝件,是指铝件完成加工后,进行时效处理,提高其强度,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同时在压扁连接时不易变形。
所述的表面粗糙化处理,是指在待连接的铝件表面进行打毛处理,处理后表面粗糙度Ra在3.2或以上。
所述的清洗处理,是指采用化学腐蚀的方式去除铜环与铝件待连接表面的氧化层,优选采用NaOH碱溶液,将铜环与铝件的待连接表面,即铜环的下表面和铝件的上表面分别浸没其中3~5min,然后浸入酒精中清洗30s,为后续塑性连接做好准备。
所述的压扁,采用平模压头对置于铝件上的铜环进行压扁,减薄率控制在50%~70%,压扁后铜环向内向外扩张变形以与铝件粗糙表面发生连接。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不加热的条件下,采用塑性连接的方式完成铝铜结构的连接,快速简便,可靠性好,便于大批量流水化生产。相对压力焊等焊接方式,工序流程简单,设备成本相对较低;相对机械连接方式,连接部位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图1为铜环与铝件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为塑性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中:1为铝片、2为铜环、3为沉孔、4为压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铜环与铝件材料分别为纯铜和纯铝,铝件中心设有1个Φ4×1mm的沉孔便于后续装配,铝件直径D=60mm,厚度2.5mm,待连接表面面积S=1320mm2。本实施例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90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管子-管板焊枪的附加气体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