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恒流保护的智能型感应式节能照明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17073.8 | 申请日: | 2015-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2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周云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冠深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保护 智能型 感应 节能 照明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节能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恒流保护的智能型感应式节能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感应式照明系统在诸如报亭处、楼道处等场合运用的非常广泛。但这些感应式照明系统普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陷:其一,传统感应式照明系统的结构都较为复杂,不仅不利于维护,而且其能耗较高,不利于人们实现节能的目的。其二,由于感应式照明系统均是在有人接近时才能触发感应功能,实现照明目的,但当人一直处于该场合而未发生大幅度的动作时,传统的感应式照明系统的照明功能便会自动熄灭,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
综上所述,传统的感应式照明系统存在能耗较高,以及不能根据使用者的实际情况来自动判定是否需要熄灭照明功能的缺陷,如何有效克服上述缺陷,便是人们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感应式照明系统存在的能耗较高,以及不能智能的分辨是否需要熄灭照明功能的缺陷,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能耗较低,而且还能智能判定是否需要熄灭照明功能的基于恒流保护的智能型感应式节能照明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恒流保护的智能型感应式节能照明系统,其由变压稳压电路,与变压稳压电路相连接的照明灯泡L,与变压稳压电路相连接的光敏控制电路,分别与变压稳压电路和光敏控制电路相连接的感应延迟控制电路,设置在光敏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K1和设置在感应延迟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K2;设置在感应延迟控制电路内部的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以及设置在变压稳压电路与感应延迟控制电路之间的恒流保护电路组成;所述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和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则分别串接在照明灯泡L的火线和零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恒流保护电路由保护芯片U1,三极管Q7,三极管Q8,串接在保护芯片U1的COMP管脚与VREF管脚之间的二极管D8,P极与保护芯片U1的RT管脚相连接、N极则经电阻R13后与保护芯片U1的FB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9,一端与保护芯片U1的CS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4,一端与保护芯片U1的DVR管脚相连接、另一端则与三极管Q7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5,一端与三极管Q7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18后与三极管Q8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16,一端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7,以及正极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则与感应延迟控制电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组成;所述二极管D9的N极与变压稳压电路相连接;三极管Q8的基极与电阻R16和电阻R18的连接点相连接,而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保护芯片U1的VREF管脚与其VCC管脚相连接、其GND管脚接地。
该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主要由三极管Q5,三极管Q6,功率放大器P1,功率放大器P2,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1的反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6,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2的同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极性电容C8,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1的同相端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5,串接在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6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7,与电阻R7相并联的电容C7,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1的同相端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8后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串接在三极管Q6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9,正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稳压二极管D5和电阻R10后与功率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9,P极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经电阻R12和电阻R11后与稳压二极管D5与电阻R10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D6,以及P极与电容C9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二极管D6与电阻R12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7组成;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功率放大器P1的反相端相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功率放大器P2的反相端相连接,功率放大器P2的同相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6的正极与电阻R11和电阻R12的连接点均与感应延迟控制电路相连接。
所述变压稳压电路由电容C1、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C2及二极管D3组成;电容C1的正极与外部电源正极相连接、其负极则顺次经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后接地,电阻R1与电容C1相并联,电容C2与二极管D3相并联,二极管D1的N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其P极接地,而二极管D2与二极管D3的连接点则与二极管D9的N极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冠深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冠深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70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脆筒制作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测面湿度硬度的擀面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