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复合散热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11901.7 | 申请日: | 2015-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3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戴晓宸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云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6 | 分类号: | C08L77/06;C08L81/06;C08L23/12;C08K13/04;C08K7/24;C08K3/36;C08K3/04;C08K7/08;C08K7/14;C09K5/14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1510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复合 散热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复合散热材料。
背景技术
通常,金属材料如铜、铝等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产品的散热。然而随着电子产品向高集成度、高运算领域的发展,所产生的功耗越多,传统的金属材料无法满足高效散热的需求。为了改善传统金属材料的散热性能,石墨散热材料逐渐被广泛重视。石墨散热材料主要有人工石墨和天然石墨。天然石墨的成本虽低,但其散热效果不理想。人工石墨散热效果好,但是制造成本比原料成本高,不适合大量使用。此外,由于石墨材料的特性,石墨在纵向的导热性能并不佳,从而影响石墨散热材料的整体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传统金属材料的散热性能不佳,石墨散热材料在纵向的导热效果不佳而影响整体散热效果的问题,以及人工石墨散热材料的制造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复合散热材料,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或多个。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复合散热材料,包括石墨烯、二氧化硅、ɑ-氧化铝、纳米碳管、聚丙烯、聚砜树脂、尼龙66和玻璃纤维。
优选的,各组分的含量为:15~35份石墨烯、10~20份二氧化硅、15~20份ɑ-氧化铝、5~10份纳米碳管、8~20份聚丙烯、10~18份聚砜树脂、15~23份尼龙66和5~15份玻璃纤维。
进一步,优选的,各组分的含量为:26份石墨烯、13份二氧化硅、15份ɑ-氧化铝、8份纳米碳管、15份聚丙烯、16份聚砜树脂、20份尼龙66和12份玻璃纤维。
优选的,所述ɑ-氧化铝的形状为针状。
优选的,所述石墨烯的层数小于10层。
优选的,所述纳米碳管的长度大于1um。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无机-金属-有机复合散热材料,由于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纳米碳管和ɑ-氧化铝可进一步提高导热性能以及改善石墨烯在纵向的导热性能。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散热材料,兼具无机、金属和有机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新型复合散热材料,其组成包括:15份石墨烯(小于10层)、10份二氧化硅、15份针状ɑ-氧化铝、5份纳米碳管(长度大于1um)、8份聚丙烯、10份聚砜树脂、15份尼龙66和5份玻璃纤维。
实施例2
一种新型复合散热材料,其组成包括:35份石墨烯、20份二氧化硅、20份针状ɑ-氧化铝、10份纳米碳管(长度大于1um)、20份聚丙烯、18份聚砜树脂、23份尼龙66和15份玻璃纤维。
实施例3
一种新型复合散热材料,其组成包括:20份石墨烯、15份二氧化硅、18份针状ɑ-氧化铝、7份纳米碳管(长度大于1um)、14份聚丙烯、15份聚砜树脂、19份尼龙66和10份玻璃纤维。
实施例4
一种新型复合散热材料,其组成包括:28份石墨烯、13份二氧化硅、17份针状ɑ-氧化铝、9份纳米碳管(长度大于1um)、15份聚丙烯、13份聚砜树脂、21份尼龙66和11份玻璃纤维。
实施例5
一种新型复合散热材料,其组成包括:17份石墨烯、18份二氧化硅、19份针状ɑ-氧化铝、6份纳米碳管(长度大于1um)、18份聚丙烯、16份聚砜树脂、19份尼龙66和8份玻璃纤维。
表1 各实施例的测试结果
将制备各实施例的组成复合材料,进行导热系数和热膨胀系数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本发明所制备的复合散热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散热材料,兼具无机、金属和有机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成本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发明原来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云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云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19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