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下锚筋桩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11005.0 | 申请日: | 2015-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2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剑宁;田贵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路航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4 | 分类号: | E02D5/54;E02D15/04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51126 | 代理人: | 王岗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锚筋桩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锚固结构施工方法,具体来讲是水下锚筋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锚筋桩是对建筑物进行主动加固的一种结构。作为深入地层的受拉构件,锚筋桩一端与建筑物连接,另一端深入地层,依靠桩与岩土之间的粘结摩擦作用,增强建筑物结构的抗滑和抗倾覆稳定性。
锚筋桩常用于锚固陆上建筑物,水下锚筋桩是将锚筋桩应用于水下和锚固构筑物的一种技术创新,施工时以专用设备通过水下跟管钻孔,成孔后插入锚筋(可根据需要采用钢丝绳、钢筋、预应力筋等作为锚筋)和注浆管。利用水泥浆和水的比重差(单位体积内水泥浆所产生的重力接近于水重的两倍)进行水下排水灌注。向孔底加压注浆时,孔内水受水泥浆挤压后逐渐排出孔外,从而形成水下锚固桩体。锚筋的另一端连接锚固需要固定的构筑物(或需定位的水上漂浮物,如船舶、浮平台等),达到稳定结构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在此提供一种水下锚筋桩施工方法;本方法适用于有抗拔、抗滑或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需求的水中构造物的加固,也适用于定位船舶、浮平台等水上漂浮体。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水下锚筋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方式实施:
(1)平台搭设,采用浮平台法或固定平台法;
1)浮平台法:具备通航条件时宜采用船只搭设浮平台,不具备条件时可采用不易破损且密封性良好的油桶等材料组装浮平台;浮平台的设计、制作应满足安全使用需求,平台承载能力不应低于施工总荷载的2倍;
2)固定平台法:宜直接选用出水构筑物作为固定平台,平台承载能力不宜低于施工总荷载的1.5倍;
固定平台法斜向钻孔时,应采用具有足够刚度且顺直的钢管或其他适宜的型钢加工导向架,导向架底端落地后应不易移位,顶端应与构筑物连接固定;
(2)水下造孔:宜选用地质钻机按跟管钻孔取芯法进行水下钻孔作业;
1)钻机在平台上安装,用全站仪测量、定位钻机;
2)采用地质钻套管跟管钻孔取芯,套管刃脚嵌入基岩50cm深度时停止跟管,钻机继续钻进至不小于设计锚固长度;
3)拆卸钻机的钻头、钻杆,保留套管成孔;
(3)灌注快凝锚固剂:需要采用二次注浆方案时,按以下方法和步骤实施首次灌浆:
快凝锚固剂一次用量少,所需材料宜事先称量并用塑料袋封装,使用前现场拌制;锚固剂用卸料筒向锚筋桩孔底卸料,灌注深度不宜小于50cm;
卸料筒灌注快凝锚固剂的方法和步骤为:
1)装料后将卸料筒放入孔内,用吊绳缓缓下放,不得任其自由下落;
2)下放卸料筒接近孔底时,筒下方的活动钢杆先触地,筒身靠自重继续下沉至孔底,同时活动钢杆在筒内顶升并带动合页底板脱离筒底形成卸料口,锚固剂沉入孔底;
3)缓缓提起卸料筒,使锚固剂全部灌入孔底;
4)将卸料筒提出孔外,完成首次灌浆;
(4)锚筋、注浆管制作与安装:
1)锚筋沿锚孔轴线布置,两根锚筋时采用一字型断面并列布置,3根锚筋时按三角形断面布置,4根锚筋时按十字形断面布置;
2)锚固段的锚筋制作方法为,架线环(φ6光圆钢筋弯制)定位,使锚筋(或锚筋束)中心与锚孔轴线基本吻合,相邻锚筋间用绳卡交错锁定或用环氧树脂粘接牢固;
3)可用PVC管、铁皮管、胶管等材料制作注浆管,锚筋制作完成后,在锚固段范围内的注浆管与锚筋用细铁丝绑扎成束;
4)锚筋有快速抗拔要求时,完成首次灌浆后应立即安装锚筋,注浆管的出口设于距锚固剂顶面25cm高度处;无快速抗拔要求时,在锚筋桩成孔后即可插入锚筋直至孔底,注浆管的出浆口设在距锚筋端部25cm处;
(5)孔道压浆:
1)锚筋安装后在套管顶部安装溢浆装置;
2)用灰浆搅拌机拌制足够的膨胀水泥浆,注入注浆泵;
3)注浆泵向锚孔内注浆,至溢浆口溢出的水泥浆与原浆的浓度基本一致后停止注浆;
(6)抽拔套管:拆除溢浆装置,逐节拔除钢套管,拔管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避免带出锚筋或绳头落入水中;
(7)锚筋桩养生:锚筋桩在水中自然养生,养护过程中禁止用力拉拔锚筋,注浆时同步制作水泥浆试件,水中养生。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水下锚筋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路航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路航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10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