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螺旋式沉管灌注桩无效
申请号: | 201510306271.4 | 申请日: | 2015-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5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民;吴轩宇;张世瑕;史晟邑;王新泉;孙苗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5/56 | 分类号: | E02D5/56;E02D5/52;E02D5/66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张羽振 |
地址: | 310015***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旋式 灌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灌注桩,更具体说,涉及一种螺旋式沉管灌注桩。
背景技术
在实际工程中遇到不均匀土层,通常采用沉管灌注桩,而沉管灌注桩通常采用锤击法和静压法,锤击法效果较好,但噪声大,不宜在市区使用。静压法噪声小,但对于较硬或者砂质土层往往很难压入,需采取其他工程措施,加大工程资金和时间损耗。
对于一些对于桩侧摩阻力要求较大的工程,需要对桩进行加长提高桩侧摩阻力,然而该法往往导致长细比过大,资金浪费。
综上所述两点,可见开发出一种穿透力强、桩侧摩阻力大的新型沉管灌注桩十分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在使用沉管灌注桩时能够应对较硬土层和砂质土层,同时提高桩侧摩阻力的螺旋式沉管灌注桩。
这种螺旋式沉管灌注桩,包括桩身和桩尖,所述桩身最上端设有桩身搭接环,所述桩身和桩尖表面设有连贯螺纹,所述桩身和桩尖的连接处通过桩身搭接扣和桩尖搭接扣配合形成旋转式搭接扣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桩身设有沉管间搭接环相互搭接。
作为优选:所述桩身搭接扣尺寸小于桩尖搭接扣。
作为优选:所述桩身和桩尖的连接处还设有防水垫。
作为优选:所述桩尖搭接处外径小于桩身搭接处外径。
作为优选:桩身、桩尖、桩身搭接环、螺纹、桩身搭接扣和桩尖搭接扣均采用铸铁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能够针对部分较硬土层,密砂层,较快速旋入;
2)其表面布有螺纹,因此在旋入旋出时能够更好控制沉入和拔出深度,更加便于施工;
3)能够有效增强桩侧摩擦力,提高桩承受力、抗拔性,减少工程经济支出;
4)桩尖采用铸铁制作,能够加强在旋入时对桩尖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桩的结构图;
图2、图3是本发明桩的桩身连接处详图;
图4是本发明桩的桩身大样图;
图5是本发明桩的桩尖大样图。
附图标记说明:桩身搭接环1、螺纹2、桩尖搭接扣3、桩身搭接扣4、防水垫5、沉管间搭接环6、桩身7、桩尖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虽然本发明将结合较佳实施例进行描述,但应知道,并不表示本发明限制在所述实施例中。相反,本发明将涵盖可包含在有附后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替换物、改进型和等同物。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这种螺旋式沉管灌注桩,包括螺旋式桩尖8和沉管组成,其桩尖8比一般桩尖长,利用物体的斜面圆形旋转和摩擦力的物理学和数学原理,在其表面布有螺纹2,循序渐进地旋入土层。
沉管两端通过特殊的方式处理,使沉管能够与桩靴进行搭接。
在桩靴和沉管接触处采用一般沉管灌注桩所采用的草绳绕垫等方法防止泥水进入桩端。
所述螺旋管表面布有螺纹2,管上端突出,且对称布有8个A20大小孔径,用于及其与管固定。
所述桩尖8为铸铁制作而成。且在桩尖8与混凝土接触表面设置四根竖杆,从而保证整根桩的完整性。
本发明所述的螺旋式沉管灌注桩,主要由螺纹桩身7和桩尖8两部分组成,其中通过桩身搭接环1可与机械进行连接,同时可根据不同的施工条件和状况使用沉管间搭接环6搭接出不同长度的预制桩身,并采用防水层进行防水,其中采用八根M22螺杆进行连接。桩身螺纹2采用0.5m螺距从而便于控制旋入旋出的距离,其内径为223mm,外径273mm,从而确保螺纹2能够在土中能够成型,且能够提升一定承载能力。桩尖7和桩身8的搭接采用搭接扣3、4进行搭接,桩身搭接扣4尺寸小于桩尖搭接扣3,同时能够便于桩身7桩尖8连接,也能够便于拔出时旋出。当衔接时,采用防水层5萦绕进行防水。桩尖8采用铸铁制成,搭接处伸出500A20钢筋,防止混凝土钢筋脱离。所述桩身和桩身搭接环1采用铸铁制成。所述螺纹2采用铸铁制成。所述桩身搭接扣3和桩尖搭接扣4采用铸铁制成。所述防水层5采用草绳萦绕2-3圈进行防水
实际工程中将铸铁制成的预制桩身7及桩尖8拼接在一起形成螺旋式沉管桩。管桩与管桩以及机械的搭接采用M22螺杆进行连接,桩身7与桩尖8的搭接采用搭接扣旋入进行连接,当机械旋入时采用顺时针旋入,旋入一圈下降0.5m,确保螺纹2在土体间的形成。并且可以确保搭接扣不被旋出,当拔出时,逆时针旋转10度向上提出100mm左右便可确保桩尖留在土体中,桩身7采用旋转拔出,每旋转一圈拔出0.5米,确保螺纹2不被破坏,确保拔出速度以及导管灌入混凝土,确保混凝土密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未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062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