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制棒对接与拉丝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01310.1 | 申请日: | 2015-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44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旺;孙建斌;维捷;巴拉吉;徐建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斯德雷特通光光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37/025 | 分类号: | C03B37/025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卢海洋 |
地址: | 2261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制 对接 拉丝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棒对接与拉丝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行业内光棒直径一般在120mm,150mm,180mm,200mm等,有的单根棒可拉丝公里数甚至达到了6000km。但是由于大直径棒制作的工艺条件比较苛刻,很多光棒厂在现有设备条件下是很难做出较大直径的光棒,而如果要改造设备,就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这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就不那么合算了,所以那么光棒对接就直接解决了许多光纤厂因光棒重量少、拉丝效率低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对接棒技术有以下两种:
1. 光棒对接后进行拉丝,第一根棒拉丝结束后在节点处剪断,然后再次穿模升速。此方法对拉丝效率的提升不大。如果不在节点处剪断,将会导致堵模断纤,拉丝效率很难提升;
2. 首先将光棒芯层和包层分别对接,然后在对接后的芯层外套上对接好的包层,芯层和包层的对接点不在同一位置,拉丝时用拉丝自动控制系统是可以持续拉丝的。但此方法,工艺繁琐,且容易浪费原材料。
所以,怎样将光棒直接对接,并且用拉丝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持续拉丝是此技术的关键。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对接棒技术的一些工序复杂,原料浪费,效率较低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制棒对接与拉丝工艺,不仅能够减少芯棒,包层棒对接的复杂工序,而且能够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原材料的浪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预制棒对接与拉丝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焊接车床所用的喷灯灯口收缩,使在同样流量的氢气和氧气情况下,火焰更集中,以在预制棒端面达到的温度更高,对接前将光棒两对接端用洁净纸和质量浓度20%的盐酸将端面进行清洗,去除杂质,对接时时刻观察焊接端面的熔化情况,当芯层已经熔化时迅速将两棒合拢,光棒对接处设有倒角,方便对接时端面气泡的去除,光棒对接完成后,需要将对接处两端用低流量气体持续退火5-10min以平衡光棒的密度变化,预制棒对接完成后等待1.5-2小时再进行拉丝,拉丝时光纤直径在节点处的直径会先变细在变粗,设定了自动加速程序,来控制裸纤直径的变化,防止裸纤直径过大而堵模或裸纤直径过细而发生断纤。
将预制棒两端面边缘刨除5mm的倒角,然后集中火力进行对接,需要较高的温度2000-2200℃将光棒芯层融化,对接后对节点处附近进行适当的退火处理。
在拉丝至节点处时,设定一自动加速程序,当裸纤直径超过130um时,加速程序以30m/s的加速度来提升拉丝速度,当裸纤直径超过160um时,加速程序以50m/s的加速度来提升拉丝速度,当裸纤直径持续3S时间持续下降时,加速程序控制拉丝速度迅速降速,以125um为中心值控制拉丝速度。
低流量气体为氢气和氧气,所述氢气和氧气以体积比2:1混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采用两根棒对接拉丝技术,芯层融化所使用的温度,光棒对接处设有倒角,方便对接时端面气泡的去除,对接完成后对端面的退火处理,以及瞬间加速程序在拉丝节点时对裸纤直径的控制。这种拉丝控制技术可以在过节点时,使裸纤直径不会升至太高而超过模具芯孔的内径,也不会使裸纤直径降低太细而发生断纤,实现了不降速过节点,不堵模,不断纤的拉丝要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中焊接车床所用的喷灯灯口的示意图。
图1b为将焊接车床所用的喷灯灯口收缩后的示意图。
图2a为现有技术中两光棒对接示意图。
图2b为将光棒两端面倒角处理后的示意图。
图3为拉丝时光纤直径在节点处的变化示意图。
图4为拉丝时不剪断断过节点光棒密度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定。
本发明的预制棒对接与拉丝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斯德雷特通光光纤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斯德雷特通光光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013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