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流罩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01002.9 | 申请日: | 2015-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0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刘荣磊;朱思宇;庞玫;任天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00 | 分类号: | B29C45/00;B29C45/17;B62D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14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流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流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导流罩多通过SMC模压工艺制造或直接注塑成型。现有SMC模压工艺制造的导流罩,不仅密度较高、产品较重,而且该种工艺原材料不环保,制成的导流罩不容易回收再利用。而通过塑料直接注塑成型得到的导流罩,虽然原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产品重量较轻,但产品本身刚度及强度较弱,为提高导流罩的刚度及强度,需要布置复杂的支撑支架,增加导流系统的重量及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实现导流罩的轻量化、增强导流罩的强度的导流罩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流罩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熔融的塑料投入到模具中;向模具中注入惰性气体并在预定时间内保持预定压力以形成气道;排出所述惰性气体并对所述熔融的塑料进行冷却、成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流罩的制造方法不仅增强导流罩刚度及强度;而且由于惰性气体具有高效的压力传递性,可使气道内部各处的压力保持一致以消除内应力。
优选地,所述导流罩包括:本体以及连接在本体上的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内限定出所述气道。
优选地,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每个所述第一加强部大体沿横向延伸且多个所述第一加强部沿纵向分布,每个所述第二加强部大体沿纵向延伸且多个所述第二加强部沿横向分布。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加强部与多个所述第二加强部均相交且每个所述第二加强部与多个所述第一加强部均相交。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为线形的管状件,所述管状件的内孔形成所述气道。
优选地,所述本体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具有所述第一加强部,所述本体的左边沿和右边沿具有所述第二加强部。
优选地,所述加强结构连接在所述本体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惰性气体的注入点为至少一个,经每个所述注入点注入的惰性气体呈线性单向流动。
优选地,所述预定压力的压力范围为30-40MPa。
优选地,所述预定时间为5.5-6秒。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流罩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流罩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导流罩100,
本体10,上边沿11,下边沿12,左边沿13,右边沿14,内表面15,
加强结构20,气道21,第一加强部22,第二加强部23,
加强筋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导流罩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流罩的制造方法包括:
(1)将熔融的塑料投入到模具中。其中,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上模与下模之间限定出与导流罩外形大体一致的型腔,将熔融的塑料充入型腔内。
(2)向模具中注入惰性气体并在预定时间内保持预定压力以形成气道。其中,模具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以及至少一个排气口,自进气口向熔融的塑料内注入惰性气体并保压预定时间以在导流罩内形成气道。
(3)排出惰性气体并对熔融的塑料进行冷却、成型。最后,从排气口排出惰性气体并去掉上模,取出最终成型的导流罩。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流罩的制造方法,通过将惰性气体注射到熔融的塑料中并保压预定时间以在本体上形成气道,不仅增强导流罩刚度及强度;而且由于惰性气体具有高效的压力传递性,可使气道内部各处的压力保持一致以消除内应力;除此之外,采用上述方法还具有减轻了导流罩的重量、消除缩痕,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设计的自由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利用上述实施例的导流罩的制造方法制造出导流罩100,其中,导流罩100包括:本体10以及连接在本体10上的加强结构20,加强结构20内限定出气道21。制造时,模具上具有用于形成加强结构的凹槽,进气口和排气口均与凹槽连通,自进气口向凹槽内注入惰性气体并保压预定时间以在凹槽内形成加强结构和气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010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