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聚合物‑石墨烯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96894.8 | 申请日: | 2015-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38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张诚;闫拴马;吕晓静;欧阳密;戴玉玉;蔡志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3C17/42 | 分类号: | C03C17/4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聚合物 石墨 复合 变色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导电聚合物-石墨烯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薄膜在智能窗、显示器、电子纸、电容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
(二)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现象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由于氧化还原反应或电荷(电子或者离子)的注入或者抽出过程,材料的光学性质(包括透射率、吸收率和反射率等)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发生可逆变换,其宏观表现为材料的颜色随外加电场作用具备可逆转换。1961年,Platt第一次提出电致变色概念,1969年,Deb首次发现三氧化钨薄膜在电压作用下,其颜色可以在无色和蓝色之间发生互相转变,再后来瑞典科学家C.G.Granqvist和美国科学家C.M.Lampert等提出了以这种电致变色薄膜为基础用于新型节能窗的思想,这使得电致变色薄膜材料及器件制备成为研究热点。电致变色材料从结构组成上主要分为三大类: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如WO3)、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如紫罗精、聚噻吩等)、复合电致变色材料(如有机-无机杂化)。其中无机电致变色材料,颜色单一,响应速度慢,但是稳定性好;有机电致变色材料,颜色丰富,响应速度较快,但稳定性较差;而复合电致变色材料是在无机、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基础上,将二者的优缺点科学合理地协同起来,使其性能最大化,这也是实现电致变色材料产业化的一条主要途径。
近些年来,随着新型无机纳米材料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碳材料的发现如C60、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无机-有机纳米复合电致变色材料成为了研究热点,其中石墨烯材料的研究最为广泛。石墨稀是一种由单层C原子组成的二维纳米晶体材料,既具有大π共轭的有机稠环结构,赋予了它优异的载流子传导性,又兼具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因此将石墨烯引入到导电聚合物电致变色(PEC)体系中,有望提高界面相互作用与电子传输性能,从而获得综合性能更加优异的电致变色材料。石高全等人(Polymer52.2011.5567-5572)通过溶液自组装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聚苯胺(PIAN)多层复合电致变色薄膜,该薄膜的电致变色循环稳定性有所改善,但是响应时间和对比度并没有改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它是直接沉积在石英玻璃片上,电极的导电性差,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种溶液自组装得到的复合膜质量不高。高艳等人(Adv.Mater.2011.23.1903-1908)在共轭聚合物P3HT表面沉积了一层氧化石墨烯薄膜,并将这层复合膜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发现以这种氧化石墨烯表面掺杂共轭聚合物的复合膜作为发电层,不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有所提高,而且电池的寿命也很好地延长。曹雪波等人(Adv.Mater.2013.25.2957-2962)采用提拉法将氧化石墨烯吸附在任意透明电极上,所制得的薄膜透过率可达89%;通过进一步化学还原,制备出大尺寸的高透过率导电石墨烯薄膜。该制备方法不仅解决了石墨烯易团聚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电子的传输性能;同时增强了石墨烯薄膜与ITO电极的界面结合力。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性能突出的导电聚合物-石墨烯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中所涉及的石墨烯均为还原氧化石墨烯。
本发明的工艺流程为:电化学聚合法制备导电聚合物薄膜(PEC)——金属箔片自组装沉积同步还原法制备石墨烯薄膜(CCG)——提拉转移法制备导电聚合物-石墨烯复合电致变色薄膜(PEC-CCG)。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导电聚合物-石墨烯复合电致变色薄膜,所述的复合电致变色薄膜是按如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1)导电聚合物薄膜的制备:将电解溶剂、导电聚合物单体和支持电解质加入三电极电解池中配制成电解液,所得电解液中,所述导电聚合物单体的初始浓度为0.0005~0.01mol/L,所述支持电解质的浓度为0.001~0.1mol/L;所述的三电极电解池以导电基底ITO玻璃电极或柔性ITO-PET电极为工作电极,以金或铂电极为辅助电极,以甘汞电极或银-氯化银电极为参比电极;所述电解液在三电极电解池中,于1.2~1.5V条件下采用恒电位法进行聚合反应,聚合消耗电量达到0.01~0.1C时聚合结束,将电位控制为-0.4~-0.6V对聚合反应后的工作电极进行脱掺杂处理100~200s,用电解溶剂清洗脱掺杂后的工作电极,放入真空干燥箱中烘干,即得沉积在导电基底上的导电聚合物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968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膛石灰窑窑膛砌筑测量定位方法
- 下一篇:设有具备热学性能的叠层的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