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94844.6 | 申请日: | 2015-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44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王胜利;王东亮;侯明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双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1111 | 代理人: | 陈大通 |
地址: | 454550 河南省焦作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碱性 废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石油加工过程中,常采用NaOH吸收催化裂化、加氢精制、乙烯生产等反应的过程中产生的H2S气体,产生了大量的含硫废碱液;而且对柴油、汽油、液化气等产品进行碱洗精制时,也产生一种含有大量油、酚类和环烷酸钠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碱性废液,这些含硫废碱液和碱性废液通常需要混合后一并处理;由于这些含硫废碱液和碱性废液的污染物浓度高,碱性大,故统称为碱性废水。该碱性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氢氧化钠、硫化钠、酚钠和环烷酸钠,其PH值约为13~14,COD值高达数十万,因此,该碱性废水如不经过妥善处理,直接排放至污水处理系统,会给污水处理系统带来很大冲击,严重影响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酚类和环烷酸类物质毒性较大,一旦流入水体和土壤,后果十分严重,特别是酚类,酚类物质进入生物和人体能和蛋白质结合,会造成永久性伤害,属于剧毒物质。因此,必须采用性质有效的预处理方式对炼油化工厂的碱性废水进行必要的处理。
目前,对在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碱性废水的处理工艺主要缓和湿式氧化法+SBR处理工艺,即首先采用硫酸对碱性废水进行酸碱中和,然后再采用湿式氧化法除去碱性废水中大部分硫化物,达到改善碱性废水生化性的目的,然后再采用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进一步除去废水中的污染物,最后经过预处理后的碱性废水进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深度处理。但是该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采用硫酸中和效率高,但对设备腐蚀严重,运行过程中因腐蚀问题经常造成运行中断;(2)采用湿式氧化工艺,废水的处理量较低,而且一次性投资和运行费用巨大;(3)湿式氧化工艺对操作条件要求苛刻,对COD氧化去除率仅为20~30%,对后续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和处理效果造成严重的冲击。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操作简便,投资及处理费用较低的碱性废水预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收集的碱性废水用压滤机进行过滤处理,除去碱性废水中的大颗粒固态杂质,然后将过滤后的碱性废水送入调节池混合均匀;
(2)将经过步骤(1)处理后的碱性废水作为循环洗涤液通入湍冲洗涤器中,然后向湍冲洗涤器中通入含硫尾气,含硫尾气与碱性废水在湍冲洗涤器中逆向接触,充分反应;同时,反应过程中测定湍冲洗涤器中循环碱性废水的PH值,当碱性废水的PH值达到7~9时,将碱性废水排出,送入下一处理工序;
(3)将经过步骤(2)处理后的碱性废水通入高效沉降器中,在室温条件下进行8~16h沉降处理,除去碱性废水中的硫沉淀及结晶析出的亚硫酸氢钠,同时分别对硫和亚硫酸氢钠进行回收处理;
(4)将经过步骤(3)处理后的碱性废水通入气浮装置中,进行6~10h气浮处理,除去碱性废水的油和酚,并回收油和酚;
(5)将经过步骤(4)处理后的碱性废水送入离心分离机进行10~18min离心分离处理,进一步除去碱性废水中残留的酚,同时收集下层废水,下层废水即可进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综合处理。
根据上述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步骤(2)中,所述含硫尾气中SO2的含量为10~35%。
根据上述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步骤(2)中,碱性废水从湍冲洗涤器的底部入口进料,含硫尾气从湍冲洗涤器的顶部入口进料。
根据上述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步骤(2)中含硫尾气的进料压力为0.05~0.4MPa。
根据上述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步骤(2)中,含硫尾气与碱性废水反应过程中液气比为(5~10)kg:1Nm3,反应温度为70~80℃,反应压力为0.1~0.9MPa,反应时间为50~90min。
在湍冲洗涤器中,含硫尾气中的SO2分别与碱性废水中的NaOH、Na2S、酚钠、环烷酸钠及水反应。发生的反应主要有:
SO2 + 2NaOH = Na2SO3 + H2O
SO2 + Na2SO3 + H2O = 2NaHSO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双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双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948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