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Polar码技术的可抗差错图像传输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91990.3 | 申请日: | 2015-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80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肖东亮;朱柳泉;孙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N21/2383 | 分类号: | H04N21/2383;H04N21/4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董琪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polar 技术 差错 图像 传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通信的信道编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Polar码技术的抗差错图像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多媒体通信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图像传输是多媒体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为了使图像能得到有效且可靠的传输,需要对图像信号进行处理,信源压缩编码和信道纠错编码就是两种常用的技术。信源压缩编码可以去除图像中的冗余信息,用较少的比特包含图像的信息,提高传输的效率;信道纠错编码则可以使图像避免受到噪声的干扰,增强传输的可靠性。
Polar码是2007年由Erdal Arikan提出的一种新的信道编码,首次在理论上被严格证明能达到二进制离散无记忆信道(Binary-discrete memoryless channel,B-DMC)香农限,其性能优异,已引起编码领域的学者们广泛关注和研究。Polar码构造的核心是信道极化现象——对N个相同且相互独立的B-DMC信道以迭代的方式反复进行合并和拆分后,信道容量会发生偏移甚至极化。在极化过程中,涉及两个重要参数:对称容量I(W)和巴氏参数Z(W)。定义为:
对称容量是在信道W上进行可靠通信时能达到的最大传输速率,巴氏参数是在信道上传输一比特信息时,采用最大似然译码的错误概率上限。对于N=2n的Polar码,给定δ∈(0,1),i∈{1,2,...,N},当N以2的n次方逐渐增大趋于无穷时,极化后信道的那部分信道容量将趋于I(W),而部分将趋于1-I(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919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座盆焊接总成与后连杆焊接总成的安装结构
- 下一篇:座椅靠背与网格的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