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野百合萃取野百合碱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81005.0 | 申请日: | 2015-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26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苏刘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泽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91/16 | 分类号: | C07D49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225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野百合 萃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从野百合萃取野百合碱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野百合碱,CAS号 315-22-0,分子式 C16H23NO6,分子量325.36,分子结构:
野百合碱对小鼠肉瘤-180、白血病L615、大鼠瓦克癌-256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接种后24小时开始治疗),其中以对瓦克癌-256疗效最为显著。另有报告,对S37抑制率为54~75%。如在野百合碱母核氮原子上引入氧原子,毒性可降低,但对肉瘤-180的抑制率亦随之降低。临床试用于皮肤癌及子宫癌有较好的疗效,对白血病亦有一定效果。此生物碱为双稠吡咯啶类,其抗癌作用与烷化剂相似。通过文献检索,从野百合中制备野百合碱的方法披露较少,多采用硅胶柱分离,操作复杂,生产成本高。现有野百合碱的制备方法一般采用常压提取,再采用硅胶柱或制备液相方法分离,常压提取法存在提取效率低,后续纯化工序操作复杂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从野百合萃取野百合碱的高效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从野百合萃取野百合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1)野百合原料粉碎20-80目,投入萃取釜,通入液态CO2和夹带剂,在压力20-30MPa、温度40-55℃条件下,萃取30-60min,在压力5-9MPa、温度40-60℃条件下解析,得萃取物;
2)上述萃取物用酸水溶解,用纳滤膜过滤,滤液再用反渗透膜浓缩,浓缩液加乙醇溶液沉淀,滤出得沉淀物用丙酮溶液溶解重结晶2-3次,干燥即得野百合碱。
步骤1)中所述的夹带剂为氯仿溶液,流速为0.1-0.5ml/g/min。
步骤2)中所述的纳滤膜为截留分子量500-1000的中空纤维素纳滤膜。
本发明的优点是:方法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提取效率高,溶出杂质少,而且对环境友好;方法采用膜分离技术,是一种物理分离过程,操作简单,而且环保、低能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野百合粉碎40目,称取3kg投入萃取釜,通入液态CO2,流速为3ml/g/min调节压力20MPa、温度50℃,达到上述参数,再通入氯仿溶液,流速为0.2ml/g/min,萃取40min,在压力6MPa、温度50℃条件下解析萃取物。所得萃取物用1%的盐酸水溶液溶解,用截留分子量500的中空纤维素膜纳滤,滤液再用反渗透膜浓缩,浓缩液加3倍体积乙醇溶液沉淀12小时,滤出得沉淀物用丙酮溶液溶解重结晶2次,干燥得野百合碱1.4g,经HPLC检测,含量98.2%。
实施例2:
野百合粉碎60目,称取3kg投入萃取釜,通入液态CO2,流速为5ml/g/min调节压力25MPa、温度40℃,达到上述参数,再通入氯仿溶液,流速为0.2ml/g/min,萃取30min,在压力9MPa、温度60℃条件下解析萃取物。所得萃取物用22%的盐酸水溶液溶解,用截留分子量800的中空纤维素膜纳滤,滤液再用反渗透膜浓缩,浓缩液加4倍体积乙醇溶液沉淀8小时,滤出得沉淀物用丙酮溶液溶解重结晶3次,干燥得野百合碱1.1g,经HPLC检测,含量98.5%。
实施例3:
野百合粉碎80目,称取3kg投入萃取釜,通入液态CO2,流速为2ml/g/min调节压力30MPa、温度45℃,达到上述参数,再通入氯仿溶液,流速为0.2ml/g/min,萃取60min,在压力5MPa、温度40℃条件下解析萃取物。所得萃取物用1%的盐酸水溶液溶解,用截留分子量1000的中空纤维素膜纳滤,滤液再用反渗透膜浓缩,浓缩液加3倍体积乙醇溶液沉淀10小时,滤出得沉淀物用丙酮溶液溶解重结晶3次,干燥得野百合碱1.6g,经HPLC检测,含量97.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泽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泽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810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