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物钢筋混凝土蓄能基础及其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510273408.0 | 申请日: | 2015-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8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琦;张波;张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万斯达建筑工业化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32 | 分类号: | E02D27/32;E02D27/46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宋永丽 |
地址: | 250014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物 钢筋混凝土 蓄能 基础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 一种建筑物钢筋混凝土蓄能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坑(10),地坑(10)中部的底面及与底面相连接的周边设置第一保温层(1),第一保温层(1)内设置循环管道(2),循环管道(2)的一端与第一直管(6)相通,循环管道(2)的另一端与第二直管(7)相通,第一直管(6)和第二直管(7)分别穿过第一保温层(1)探出地面,第一保温层(1)内设置钢筋(12)和混凝土(5),第二保温层(8)设置在第一保温层(1)上部,第二保温层(8)的周边分别与第一保温层(1)的周边相连构成封闭结构,第一保温层(1)外周填充素土(9),第二保温层(8)的外表面周边部位填充素土(9),第二保温层(8)的中部设置大型通口(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建筑物钢筋混凝土蓄能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是由水泥40份、砂子30份、石子20份及石墨10份组成,其中,石子中含粒径为0.8毫米的石子17%,粒径为1.7毫米的石子为44%,粒径为2.9毫米的石子为3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建筑物钢筋混凝土蓄能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石子、石墨按重量份组成,4.25级以上水泥为25-42份、砂子为21-38份、石子为10-25份、石墨为7-12份,其中石子中含三种不同的粒径,粒径分为0.5-1.5毫米的石子为17%,粒径为1.5-2毫米石子为44%,粒径为2.5-3.8毫米的石子为39%。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建筑物钢筋混凝土蓄能基础,其特征在于:第一保温层(1)和第二保温层(8)的厚度为50-80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建筑物钢筋混凝土蓄能基础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①制备混凝土备用,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石子、石墨按重量份组成,4.25级以上水泥为25-42份、砂子为21-38份、石子为10-25份、石墨为7-12份,其中石子中含三种不同的粒径,粒径分为0.5-1.5毫米的石子为17%,粒径为1.5-2毫米石子为44%,粒径为2.5-3.8毫米的石子为39%;
②挖掘地坑(10),在地坑(10)中部的底面及与底面相连接的周边设置第一保温层(1);
③在第一保温层(1)的空间内铺设钢筋(12)及循环管道(2),将循环管道(2)的一端与第一直管(6)相通,循环管道(2)的另一端与第二直管(7)相通,第一直管(6)和第二直管(7)分别穿过第一保温层(1)探出地面;
④将步骤①的混凝土加水搅拌成浆状,浇筑在第一保温层(1)内的钢筋(12)与循环管道(2)构成的空间内,混凝土(5)充满第一保温层(1)内的空腔;
⑤待混凝土硬化后,将第二保温层(8)置入第一保温层(1)上部,第二保温层(8)的周边分别与第一保温层(1)的周边相连,使第一保温层(1)和第二保温层(8)构成封闭结构;
⑥将素土回填地坑(10),将第一保温层(1)、第二保温层(8)填埋夯实,同时,在第二保温层(8)的中部留有大型通口(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建筑物钢筋混凝土蓄能基础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①中所述的混凝土是由水泥40份、砂子30份、石子20份及石墨10份组成,其中,石子中含粒径为0.8毫米的石子17%,粒径为1.7毫米的石子为44%,粒径为2.9毫米的石子为39%。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建筑物钢筋混凝土蓄能基础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保温层(1)和第二保温层(8)的厚度为50-80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万斯达建筑工业化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万斯达建筑工业化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340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