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耐用型通孔和沉孔的双用钻头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72717.6 | 申请日: | 2015-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27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潘永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启东市吕四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51/10 | 分类号: | B23B5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241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工作效率 耐用 型通孔 钻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粗加工的修孔工具,具体是一种耐用型的可钻普通孔及钻沉孔的双用钻头。
背景技术
钻头是用以在实体材料上钻削出通孔或盲孔,并能对已有的孔扩孔的刀具。钻头可以分为粗加工用和细加工用的,粗加工用的钻头一般都有很大的切削量。但是,由于一般的钻头只具有一种钻孔的功能,而且没有子弹头状合金头,导致刀刃很容易磨损,而且钻头的功能相对单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耐用型通孔和沉孔的双用钻头既可以用来钻普通的孔,也可以用来钻沉孔。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耐用型通孔和沉孔的双用钻头,主体为直柄钻体,其创新点在于:所述直柄钻体为圆柱体,在所述直柄钻体上开有排屑槽,所述切削刀刃有两个,切削刃部旋转轨迹之间形成排屑槽,所述切削刀刃的中心固定有子弹头状合金头。
进一步的,所述直柄钻体的长度为20~30cm。
进一步的,所述切削刀刃与水平线夹角的角度为15~20度;刃口的形状为倒锥形。
进一步的,所述切削刀刃中固定有子弹头状合金头,其长度为1cm,宽度为:0.5cm。
进一步的,所述钻杆为圆柱体,其长度为10~15cm。
进一步的,所述钻杆上设有增加摩擦力的摩擦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 本发明所述的直柄钻头一体成型,刚性稳定,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其一物两用。
2、 本发明钻头上设有两个刀刃,并将刀刃进行的角度和 结构的设计,有效的提高了钻孔的工作效率。
3、 本发明所述的刀刃中固定有子弹头状合金头,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刀刃的过度磨损。
4、 本发明所述钻杆上设有增加摩擦力的摩砂层,可以增加钻头与转轴的摩擦力,使得钻头夹持的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机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钻头的切削端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直柄钻头,由钻杆1,钻头本体2,切削刀刃3,子弹状合金头4,排屑槽5,磨砂层6构成。
直柄钻头的结构如图1所示:钻杆1为圆柱体,钻杆的长度为10~15cm,该结构的设计主要考虑直柄钻头的装卸和使用,太短不容易握持,太长使用的稳定性差。
如图1所示直柄钻头的一端是钻头本体2,钻头本体2的前端设置有切削刀刃3,所述切削刀刃3有两个,是关于钻头本体的旋转中心轴成中心对称的;切削刀刃3的角度较大,这样就有利于钻沉孔;钻切削刀刃3的刃口的形状为倒锥形,这样有效的贴合加工工件表面,减少加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钻头本体2上开有排屑槽5,两个切削刀刃3的旋转轨迹之间形成排屑槽5,加工工件时,切削所产生的料屑从排屑槽5中排出。
所述切削刀刃3中固定有子弹头状合金头4,将子弹头状合金头4设计成子弹头状是为了使合金头的切削更加容易,这样也可以防止切削刀刃过度磨损。
所述钻杆1的外表面设有增加摩擦力的磨砂层6,磨砂层6可以增加钻头与转轴的摩擦力,使得钻头被夹持的更加牢固,不易掉落。
加工工件时,电钻的钻头夹牢牢夹住钻杆1,子弹头状合金头4首先接触加工工件表面,并进行初步加工,防止切削刀刃的3的过度磨损,当子弹头状合金头4成功通过加工工件表面时,接着切削刀刃3开始对加工工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并产生大量的料屑,料屑从排屑槽5中自动排出,持续一段时间后,这样就能成功的完成加工。而沉孔是在钻完通孔后进行下一步的操作的,一般是用在比切削刀刃3的直径小的通孔上,首先是让子弹头状合金头4穿过通孔,使得切削刀刃3直接与通孔的四周接触,加工时,只需要将通孔四周加工成凹陷下去的沉孔就行,不必钻通。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启东市吕四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启东市吕四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27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