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餐厨废弃物干湿并联高温厌氧发酵工艺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272654.4 | 申请日: | 2015-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16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 发明(设计)人: | 马宗虎;叶骏;郭曙祥;傅国志;赵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电中光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9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2 | 代理人: | 郭防 |
| 地址: | 10016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废弃物 干湿 并联 高温 发酵 工艺 系统 | ||
1.一种餐厨废弃物干湿并联高温厌氧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固液分离,将餐厨废弃物以沥水的方式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液体部分储存于集水池中,固体餐厨废弃物由螺旋输送机输送至一级分拣机处理;
步骤b,一级分拣,将螺旋输送机送来的固体餐厨废弃物使用70度~80度的水进行清洗喷淋,然后通过一级分拣机进行分拣,其中将粒径小于50mm的餐厨废弃物作为后续工序的处理物料,粒径大于50mm的餐厨废弃物通过无轴螺旋输送机运出,回收有价值物料后外运填埋处理;
步骤c,破碎,将集水池中的液体以及粒径小于50mm的餐厨废弃物通过无轴螺旋输送机送至破碎机进行机械破碎,破碎后的物料送至二级分拣机进行处理;
步骤d,二级分拣,破碎后的物料在二级分拣机中通过70度~80度的水进行清洗喷淋,将物料中粒径大于25mm的杂物分离出来,并外运填埋处理,剩余物料及用于喷淋的水由输送泵输送至沉降池沉降处理;
步骤e,沉淀处理,在沉淀池中沉降分离出不可用杂质,并外运填埋处理,其余物料及用于喷淋的水由输送泵送至原水池中暂存,物料及水经输送泵提升至第一加热器,添加150度~180度的蒸汽加温后进入卧式离心机处理,其中重相及固渣混合均匀后由输送泵输送至干式厌氧发酵系统;轻相进入油水分离池暂存后经输送泵提升至第二加热器,添加150度~180度的蒸汽加温后再进入立式离心机进行油水分离,其分离出的油相在油脂暂存罐暂存后外运做深加工处理;水相作为厌氧制沼原料存入中间池,进入湿式发酵厌氧系统;
步骤f,制沼气,卧式离心机处理后的固体物进入干式厌氧发酵系统,立式离心机分离后的液体进入湿式厌氧发酵系统,在厌氧发酵系统中产生沼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厨废弃物干湿并联高温厌氧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向集水池中通入饱和水蒸气加温,饱和水蒸气与集水池中液体的重量比为70: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餐厨废弃物干湿并联高温厌氧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f中,厌氧发酵系统排出的沼液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干式厌氧发酵系统的沼渣经过太阳能辅助加热好氧堆肥稳定后外运作为绿化用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餐厨废弃物干湿并联高温厌氧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中,油水分离后,其分离出的油相含水率≤3%,水相含油率≤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厨废弃物干湿并联高温厌氧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有价值物料为塑料物体或金属物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厨废弃物干湿并联高温厌氧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e所述的不可用杂质为沙石或铁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厨废弃物干湿并联高温厌氧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将螺旋输送机送来的固体餐厨废弃物使用75度的水进行清洗喷淋;步骤d中,破碎后的物料在二级分拣机中通过75度的水进行清洗喷淋;步骤e中,添加160度的蒸汽加温后进入卧式离心机处理;步骤d中,添加160度的蒸汽加温后再进入立式离心机进行油水分离。
8.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餐厨废弃物干湿并联高温厌氧发酵工艺的系统,包括顺次连接的固液分离池(1)、一级分拣机(2)、破碎机(3)、二级分拣机(4)、沉降池(5)、原水池(6)、第一加热器(7)和卧式离心机(8),卧式离心机(8)分别连接干式厌氧发酵系统(9)和油水分离池(10),油水分离池(10)依次与第二加热器(11)、立式离心机(12)、中间池(13)和湿式厌氧发酵系统(14)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餐厨废弃物干湿并联高温厌氧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水池(17),固液分离池(1)与集水池(17)连接,集水池(17)还与一级分拣机(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餐厨废弃物干湿并联高温厌氧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固液分离池(1)通过螺旋输送机(15)与一级分拣机(2)连接;一级分拣机(2)通过无轴螺旋输送机(16)与破碎机(3)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电中光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电中光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265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