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长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变形缝防渗及渗漏治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271259.4 | 申请日: | 2015-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8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43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长 地下室 混凝土 底板 变形缝 防渗 渗漏 治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理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超长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变形缝防渗及渗漏治理方法,属于土建施工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型地下室(地下车库)越来越多,超长混凝土结构设计必须要预留变形缝,以防止沉降、混凝土温差等因素产生的变形问题,而变形缝渗漏则是行业质量通病,特别是在无桩基础设计的超长结构筏板基础,沉降明显不均匀,导致沉降过大,拉裂混凝土内部埋置的止水带,从而产生渗漏。
超长结构变形缝渗漏水治理是比较困难的,涉及的技术问题有:设计的防水措施、缝的宽度、缝宽是否均匀、缝二侧混凝土是否密实、原止水带破坏程度、沉降变形量、收缩变形量、结构稳定情况等等。
传统地下室混凝土结构底板变形缝主要是在迎水面贴入橡胶止水带,底板中间埋置钢边止水带,背水面采用可卸式止水带止水装置,可卸式止水带止水装置在沉降变形量过大时也会拉裂,而且在变形缝渗水量过大的情况下卸下可卸式止水带进行排水是非常麻烦,又增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客是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超长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变形缝防渗及渗漏治理方法,该方法主要改变传统的变形缝做法,同时增加PVC-U排水管,以防止沉降量过大导致渗漏而采取引流的治理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超长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变形缝防渗及渗漏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先完成基础垫层,在变形缝迎水面埋设宽外贴式止水带,在变形缝中间位置埋置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浇筑一侧底板混凝土;
(2)待拆模后,在钢边橡胶止水带下方沿底板竖直方向固定安装丁腈软木橡胶,上方用木条预留缝槽,浇筑另一侧混凝土,待混凝土终凝时取出缝槽内木条;
(3)待上部结构脚手架模板拆除后,再进行底板面层施工,此时沉降变形量已经趋向于稳定状态,这时来清理变形缝缝槽内杂物,然后填塞厚非固化液态橡胶沥青,再嵌入遇水膨胀止水条,最后将缝槽用速凝堵漏剂抹平;
(4)由于变形缝处从上到下必须断开,底板上施工找平层与装饰面层时在变形缝处留设沟槽,盖上装饰盖板,高度平装饰面层,在施工底板找平层时,预埋PVC-U排水管延伸至附近的排水沟。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丁腈软木橡胶厚度与缝槽宽度为20m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遇水膨胀止水条规格为20mm×30m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沿所述变形缝长方面每10m布置一根PVC-U排水管,所述排水沟段PVC-U排水管端头安装阀门。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提供的超长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变形缝防渗及渗漏治理方法,与传统安装可卸式橡胶止水带相比,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施工简便,若后期沉降变形量过大导致的渗水,在渗水量过大的情况下也无需采取措施,直接随排水管引流至附近的排水沟。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超长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变形缝防渗及渗漏治理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外贴式止水带;2、丁腈软木橡胶;3、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非固化液态橡胶沥青;5、遇水膨胀止水条;6、排水沟;7、PVC-U排水管;8、装饰盖板;9、速凝堵漏剂;10、装饰面层;11、找平层;12、底板混凝土;13、变形缝;14、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本发明一种超长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变形缝防渗及渗漏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先完成基础垫层,在变形缝13迎水面埋设宽外贴式止水带1,在变形缝13中间位置埋置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3,浇筑一侧底板混凝土12;
(2)待拆模后,在钢边橡胶止水带3下方沿底板竖直方向固定安装丁腈软木橡胶2,上方用木条预留缝槽,浇筑另一侧混凝土,待混凝土终凝时取出缝槽内木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12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