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菌株、其应用与生物肥料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0923.3 | 申请日: | 2015-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9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发明(设计)人: | 赵立春;吕晓军;张艳玲;邢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利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P3/00;C05G3/00;C12R1/465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 |
地址: | 130426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菌株 应用 生物肥料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570的菌株。本申请还提供了所述菌株在预防抵抗黑粉病上的应用。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生物肥料,所述生物肥料包括:所述菌株的孢子粉与肥料。本申请在生物肥料中添加的孢子粉具有防治作物黑粉病生物药的功效,且防治效果显著,同时由于添加了肥料亦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因此本申请的生物肥料既能保证作物的产量,又能保证绿色有机作物的农药残留合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肥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菌株、其应用与生物肥料。
背景技术
水稻稻粒黑粉病和玉米黑粉病等作物黑粉病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水稻稻粒黑粉病病原物为狼尾草腥黑粉菌,属担子菌、黑粉菌目。冬孢子球形,黑色,大小为(25~32)×(23~30)μm,表面密布无色或淡色的齿状突起,在显微镜下呈网状,略弯曲,基部宽2~3μm,高2.5~4μm,冬孢子经5个月的休眠期后,在充足的水湿、温度在30℃左右以及一定光照条件下即可萌发;而担孢子萌芽生菌丝或次生小孢子,呈香蕉状或针状,大小为(8.1~10.3)×(1.3~2.5)μm和(10.0~18.5)×(1.3~2.5)μm,担孢子在pH值5~7的PSA培养基中,28℃经15天左右,反复芽殖形成酵母状菌落,表面粘稠,初期白色后变奶酪色,后期革质化,表面产生辐射状皱褶。水稻黑粉病病菌在水稻抽穗至乳熟期侵染,开花至乳熟期间如连续阴雨、大气湿度高与温度25~30℃时,对病菌侵染有利。若开颖时间长,颖壳张开角度大,柱头外露率高的制种田母本品种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更有利于发病。
水稻发生黑粉病后,穗部病粒少则数粒,多则十数粒至数十粒,病谷米粒全部或部分被破坏,变成青黑色粉末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推广杂交稻以来,发病加剧,一般年份病粒率5%~20%,重病年可高达40%~60%,严重影响制种的产量和种子品质。
玉米黑粉菌又名玉蜀黍黑粉菌、玉米黑霉。病原菌为真菌,是由玉米黑粉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孢子堆的小大、形状不定,多呈瘤状,长或直径为3~15cm,初期外面有一层白色膜,往往由寄生组织形成,有时还带黄绿色或紫红色彩,后渐变灰白至灰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色粉末,即冬孢子。玉米黑粉菌在中国报道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两年因天气干旱,雨热反常,玉米黑粉菌的发生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常年发生率在5%~10%,对于我国的玉米生产区,尤其对陕西、华北、东北地区玉米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玉米发病面积在180万hm2,绝收的不低于3万hm2。一般病田病株率达20%~30%,平均减产10%~30%,有的地块发病率高达85%,如何控制防治玉米黑粉病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现在防治作物黑粉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喷洒多菌灵、三唑酮等药物。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食品的追求日益强烈。绿色有机食品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但绿色有机作物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
申请号为20121046359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复合微生物液体菌肥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主要是以乳酸菌和中药提取物为主的微生物液体菌肥,此种菌肥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物病害与虫害的功效,但该产品不针对作物黑粉病。而其它可以防治稻粒黑粉病的均为化学农药,具有一定的毒性,绿色有机水稻无法使用。现在研究领域或市场还没有一种针对黑粉病的生物菌制剂或功能性肥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能够预防抵抗黑粉病且促进作物生长的生物肥料。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菌株,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570。
本申请还提供了所述的菌株在预防抵抗农作物黑粉病上的应用。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生物肥料,包括:上述方案所述菌株的孢子粉与肥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利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吉林省利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09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