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旋转粘度计校准恒温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269312.7 | 申请日: | 2015-05-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79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 发明(设计)人: | 朱佳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5D23/30 | 分类号: | G05D23/3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叶克英;顾俊超 |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旋转粘度计 校准 恒温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旋转粘度计校准恒温装置,包含有,一容器本体,其为双层结构,以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及一环绕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外的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用以容置一粘度介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用以容置一循环介质;一循环装置,其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所述循环装置用以循环所述循环介质。通过循环所述循环介质实现所述粘度介质的恒温,代替实现恒温水浴的技术功效,较目前实验室校准工作,操作更方便、结果更准确,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测量粘度的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旋转粘度计校准恒温装置。
背景技术
旋转粘度计的工作原理:基于浸于被测流体中的刚性物体旋转,物体受到被测流体的粘性力矩的作用,粘性力矩的大小与被测流体的粘度成正比,通过测量粘性力矩及旋转体的转速求得粘度。国内外计量旋转粘度计的方法基本相同,根据上述原理,利用粘度计测量已知粘度的标准牛顿液体,与标准值比较。然而液体粘度随温度升高呈现下降趋势,同一被测流体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粘度值是不同的。因此,在校准过程中,要求粘度标准液的温度与定标时温度(一般为20.0℃)保持一致,确保校准结果的准确性。根据规程《JJG1002-2005旋转粘度计》要求,标准液应不超过定标温度的±0.1℃。
目前,旋转粘度计的校准过程中,是将装入标准液的开口容器置于恒温水浴中,并在标准液中插入温度计观察其温度变化,当标准液恒定在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内后方能开展粘度测量工作。诸如,CN2783315Y公开的“数显式旋转粘度计”。然而,在开展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恒温水浴体积较大且结构复杂,为满足标准液恒定在±0.1℃以内的要求,粘度测量工作只能在恒温实验室内进行,无法进行现场测量。即使在实验室中,由于实验室环境温度同样无法达到在指定温度范围(一般为20.0℃)的±0.1℃内波动,在校准过程中,环境温度依然会对标准粘度液的温度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2.在旋转粘度计的校准过程中,是将装入标准液的开口容器置于恒温水浴中,标准液温度同恒温水浴实际控制温度存在一定温差,该温差通常大于0.1℃,因此恒温过程还需人为技术性调整,耗时耗力。
针对以上的不足,亟待设计一个便携式旋转粘度计校准恒温装置的研制方案,可以对标准液直接控温使其更快地稳定在所需温度,提高校准结果准确度,并可以方便带至委托方开展现场校准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操作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便携式旋转粘度计校准恒温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携式旋转粘度计校准恒温装置,包含有,
一容器本体,其为双层结构,以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及一环绕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外的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用以容置一粘度介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用以容置一循环介质;
一制冷装置,其用以降低所述循环介质的温度值;
一加热装置,其用以加热所述循环介质的温度值;
一循环装置,其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所述循环装置用以循环所述循环介质;
一第一温度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以感测所述粘度介质的温度值;以及,
一第二温度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以感测所述循环介质的温度值。
作为一种便携式旋转粘度计校准恒温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制冷装置设置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所述制冷装置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间有一导热硅胶层,所述制冷装置包含有一半导体制冷片、一散热片及一风扇组成。
作为一种便携式旋转粘度计校准恒温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加热装置包含有一电热丝,所述电热丝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容器本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未经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693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