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小麦黄花叶病的育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66504.2 | 申请日: | 2015-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3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姚金保;马鸿翔;周淼平;杨学明;张鹏;张平平;姜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无锡万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63 | 代理人: | 王传林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麦 花叶病 育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育种方法技术领域,属于一种抗小麦黄花叶病的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黄花叶病(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病毒引起的春季严重为害小麦的一种病毒性病害。该病在加拿大首次发现,国外广泛分布于美国、德国、印度和法国等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长江、黄河中下游近10个省区相继出现,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全国每年该病发生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江苏全省小麦发病面积300万亩以上,小麦受害一般减产10~50%,严重者减产85%以上,甚至绝收。小麦黄花叶病蔓延迅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单一种植感病品种和小麦重茬造成菌源基数逐年积累,使得病害逐年加重和迅速扩展。据江苏省调查,由于种植扬麦11、扬麦13、扬麦16等感病品种,黄花叶病逐渐蔓延,引起大面积危害,种植面积大的市县危害尤其严重。2、播期提早,冬季气温偏高,发病加重。禾谷多粘菌侵染麦苗的适宜温度为8~15℃,早播小麦出苗后土温高于10℃的天数超过10天,有利于禾谷多黏菌的繁殖和侵染,延长病菌侵染寄主的时间和感染病毒的时间,可加快病害蔓延速度,加重病害发生。由于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药剂防治此病,因此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流行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利用品种间杂交提高抗小麦黄花叶病的育种方法。通过该育种方法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系)对黄花叶病的抗性达高抗,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抗小麦黄花叶病的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高抗黄花叶病种质资源筛选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共鉴定了800多份引进和自主培育的小麦品种(系),筛选出54份高抗小麦黄花叶病的品种(系),如宁麦9号、宁9152、宁麦13、仪宁小麦、西风、苏麦6号等,其中宁麦9号、宁麦13、苏麦6号不仅高抗黄花叶病,而且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选育抗病高产小麦品种的核心亲本加以利用。
2、以高抗黄花叶病小麦种质(宁麦9号或宁麦13)为父本,中感或感黄花叶病、半矮秆、高产广适品种(如宁麦8号、扬麦9号、扬麦158、扬麦11等)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杂交F1。
3、将F1进行繁殖产生F2、F3代,F2、F3代的杂种群体都按组合混合种植,对F2和F3代群体进行农艺性状、抗病性、抗倒性的观察鉴定,成熟时选择优良单穗混合脱粒,收获籽粒。由于F2、F3是杂交的第二、第三代材料,世代较低,各种性状的基因型大多处于杂合状态,因此,在本步骤中以选穗混合为基础。F1收获的籽粒为F2,F2收获的籽粒为F3,F3收获的籽粒为F4。
4、对F4杂种群体都按组合混合种植,再进行农艺性状、抗病性和抗倒性的观察鉴定,成熟时选择优良单穗,分穗脱粒,室内选择籽粒大、饱满的单穗种子作为F5;当培育到了F4代时,多数性状的基因型趋于纯合,所以本步骤选穗后采用单穗脱粒,中选的单穗种成穗行F5,此时F5已基本趋于纯合。
5、将F5(穗行)种于黄花叶病病圃,于早春2月底、3月初对各个组合的穗行进行病害调查,淘汰感病的穗行;4-5月份籽粒灌浆期根据田间表现选择半矮秆、综合抗性好、农艺性状优良的穗行。
6、将中选穗行F5播种于黄花叶病病圃,形成穗系F6,于早春2月底、3月初对各个组合的穗系进行病害调查,选择抗病性强的穗系;在中选的穗系中再根据田间表现选择熟期适中、综合抗性强、农艺性状优良的穗系F6。
7、将F6各优良穗系种成鉴定圃F7,测定籽粒产量、鉴定抗病、抗倒性,对品质性状进行全面测定,最终选择产量高、综合抗性强、品质符合专用小麦标准的优良品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665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