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协商规划的工具与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63776.7 | 申请日: | 2015-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0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郭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10/06 | 分类号: | G06Q10/06;G06Q50/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2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协商 规划 工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协商规划的工具与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公众参与规划协商与跨学科规划协商的直观方法。
背景技术
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建立科学的治理体系。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中国人口构成进入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新发展阶段,每一位市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运行息息相关。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治理中重要的公共政策,是对城市共同愿景的描绘和谋划,是最重要的城市事务之一。协商规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城市治理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事务实现跨专业跨阶层协商的重要平台。
传统的城市规划更多的带有一种城市管理色彩,主要参与者局限在政府主管部门与城市规划行业,未能充分体现政府、社团、社区、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未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学科、各阶层的潜力和活力,未能充分实现管理与自管理、组织与自组织、调控与自调控的最大包容度。
在深圳、武汉、北京、上海等城市,城市规划工作已经开始尝试通过访谈、调研、问卷、公示、听证等多种方式实现公众参与。但仍然以信息的单向输入和单向输出为主,未能实现真正的互动协商,无法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城市事务的积极性,更无法保证公众参与城市事务的专业性。同时,在问卷设计、调研取样、程序设计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城市系统的高度复杂性。以前海深港合作区综合规划为代表的重大城市规划项目中,已经创立了多学科协同工作的综合规划模式。但受制于工作难度与工作成本,这一类型的技术方法仅能适用于少数特别重要的城市规划项目。
综上,当前的中国城市规划尚缺少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兼顾跨阶层权利主体和跨专业技术主体协商规划的工具与方法。
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走向公众参与和技术协商是大势所趋,也是城市规划管理者与城市规划行业的共识。但纵观我国目前的协商规划发展现状,还存在如下问题:
1、协商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意愿较低。社会公众,尤其是刚刚完成城市化的大量的新市民阶层,对城市生活的公共性认识不足,尚难意识到城市生活是无法脱离城市公共服务实现自给自足的。这就导致了哪怕是医疗、教育、垃圾、供水、排水、电力这样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规划也很难获得足够的公众关注。公众参与意愿较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城市公共服务的规划决策往往有一个相当长的提前量,提前3-5年,甚至10-20年都很常见,这就更难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了。
2、协商规划中公众参与的质量较低。城市规划是城市系统复杂性与矛盾性的综合体现,涉及到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城市规划工作都是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与城市规划行业为主体来编制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规划形成了一整套专业性极强的概念定义和既有技术方法,形成了较高的专业门槛。对绝大部分社会公众而言,很难融入这个陌生的专业领域,也就很难改变单向输出和单向输入的沟通方式,无法形成有效协商。
3、协商规划中跨专业协同的沟通成本过高。传统的城市规划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多专业的规划融合,这也是中央提出“三规合一”和“多规融合”的大背景。在多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既有的各学科独立的话语体系为跨学科协商带来了巨大的沟通成本。经济、社会、空间、行政等多种不同专业话语间的沟通难题是当前协商规划中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协商规划的工具与方法,既适合制作实体模型工具用于面对面的规划协商,又通过像素化的设计适应了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语言规律,为线上线下规划协商找到共同的语言接口,更为未来依托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突破传统协商规划的规模瓶颈提供了无限可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协商规划的工具与方法,其具体步骤为:1、应当建立基于三维空间像素化的空间模型,并基于城市人口行为方式类型化对模型单元赋予行为模式内涵,搭建“像素模型”基本框架。进而搭建基于“像素模型”的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知识库,并形成规划启蒙教材及课件。
2、通过中小学第二课堂、公共活动、现场教学、远程授课及线上互动等方式普及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基本常识,并根据使用反馈不断完善和丰富课程。完整课程体系应覆盖多种类型、多种尺度的城市问题,真实呈现城市运行的综合性与系统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637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Q 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处理系统或方法
G06Q10-00 行政;管理
G06Q10-02 .预定,例如用于门票、服务或事件的
G06Q10-04 .预测或优化,例如线性规划、“旅行商问题”或“下料问题”
G06Q10-06 .资源、工作流、人员或项目管理,例如组织、规划、调度或分配时间、人员或机器资源;企业规划;组织模型
G06Q10-08 .物流,例如仓储、装货、配送或运输;存货或库存管理,例如订货、采购或平衡订单
G06Q10-10 .办公自动化,例如电子邮件或群件的计算机辅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