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增益自调节的超螺旋滑模控制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510261197.9 | 申请日: | 2015-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2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 发明(设计)人: | 姚建勇;邓文翔;刘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位置 伺服系统 增益 调节 超螺旋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液伺服控制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增益自调节的超螺旋滑模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液伺服系统具有功率密度大、输出力/力矩大及抗负载刚性强等突出优点,在众多重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电液伺服系统的伺服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液伺服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控制对象,存在由于工作环境变化(如温度变化)和组件磨损等引起的系统参数不确定性以及非线性摩擦和外负载干扰等不确定性非线性,这些建模不确定性会严重恶化所设计的控制器的性能,导致系统出现跟踪误差、极限环振荡甚至失稳。为提升伺服系统的性能,需要设计高性能的控制器以抑制或消除建模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针对电液伺服系统高性能控制问题,许多方法被广泛研究。自适应控制通过设计参数自适应律实时更新系统的参数值以提高模型补偿精度,从而使系统获得良好的跟踪性能。然而自适应控制器设计都是基于系统只存在参数不确定性的前提,然而实际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难以建模的动态及外干扰等不确定性非线性,将会使所设计的自适应控制器性能降阶。
滑模控制是另一类有效的控制方法。传统的滑模控制可以处理所有有界的建模不确定性并获得渐近跟踪的性能,但其最大的缺点是存在的不连续的符号函数会造成控制器抖振,这对于实际系统是不允许的。为解决传统滑模控制器不连续的问题,可采用连续的饱和函数代替不连续的符号函数可有效地避免控制输入抖振,然而却只能保证跟踪误差有界,丧失了渐近跟踪的性能。另外,高阶滑模控制器在保证控制器的连续性的同时还可获得渐近跟踪,但是控制器的设计需要滑模变量的导数的信息,这在实际中往往是认为不可获知的,因此不易工程实现。超螺旋滑模控制是一种特殊的二阶滑模控制方法,其设计只需要滑模变量本身的信息。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存在各种建模不确定性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本发明提出一种能有效地抑制建模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增益自调节的超螺旋滑模控制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增益自调节的超螺旋滑模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
步骤2,设计具有自适应增益的超螺旋滑模控制器;
步骤3,具有自适应增益的超螺旋滑模控制器性能及稳定性测试。
本发明利用已知的系统模型信息,在传统超螺旋滑模控制算法中引入基于模型的前馈控制律,提升系统伺服精度。该方法无需知道建模不确定性的确切界,而是设计自适应律不断调整与该界相关的控制器增益。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控制器的设计无需先验地获知系统建模不确定性的确切界,而是采用自适应律实时更新控制器增益,避免了由人为设定与该界相关的控制器增益造成的保守性,同时所设计的控制器可保证跟踪误差在有限时间内渐近收敛到零附近任意小的范围。仿真结果验证了其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原理图;
图2是具有自适应增益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超螺旋滑模控制(ASTSC)方法原理示意图;
图3是ASTSC控制器作用下系统位置输出对期望输入指令的跟踪过程;
图4是三种控制器作用下系统的跟踪误差对比曲线;
图5是增益α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6是传统滑模控制方法的控制输入信号;
图7是ASTSC和SSMC控制方法的控制输入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结合图1~2本发明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增益自调节的超螺旋滑模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液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
(1.1)本发明所考虑的液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如图1所示,是通过伺服阀控制的液压马达驱动惯性负载。
图1左侧是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结构,右侧是液压马达结构示意图。
因此,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惯性负载的运动方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611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