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还田与稻茬小麦种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255309.X | 申请日: | 2015-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51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 发明(设计)人: | 顾克军;杨四军;张传辉;张斯梅;石祖梁;顾东祥;于建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B79/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74 | 代理人: | 邱兴天 |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还田 小麦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麦播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秸秆还田与稻茬小麦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稻麦两熟是江苏粮食生产主体轮作方式。近年来,受水稻品种生育期延长与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等影响,水稻成熟期普遍后移。由于稻茬土壤黏重,适耕期短,宜耕性差,整地质量粗放;秸秆还田则进一步加大了稻茬麦整地难度,导致小麦播期大幅推迟,播种质量明显下降。如何实现秸秆还田以及提早小麦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已成为江苏稻茬麦稳产高产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秸秆还田与稻茬小麦种植方法,具有生态环保、稳产高产、改良土壤、节本增收等特点。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秸秆还田与稻茬小麦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同步水稻收割、秸秆还田和小麦播种;水稻收割要求留茬15-20cm,小麦播量为当地同期条播作业播量的1.1-1.3倍;
2)肥料运筹:基肥以复合肥为主,搭配适量尿素,总氮17-19kg/亩;
3)及时开沟覆土防渍,提供排灌通道;
4)播后适度镇压与因墒灌溉;
5)及时病虫草害防治。
步骤1)中,水稻收割使用的设备为久保田688全喂入式收割机,在久保田688全喂入式收割机的操作台左侧安装小麦播种装置,再在播种器排种轮下出种口处加装内含钢丝的塑料管,将塑料管延伸至收割机割台下方,通过安装固定支架将排种管均匀固定;播种装置动力来源于收割机履带轴,通过延长左前方一侧履带轴,从而在轴上加接链条将动力传输至播种轮轴,通过调整播种器手轮控制播量。
步骤1)中,水稻成熟后及早收割,在稻茬麦适期播种或晚茬早播。
步骤2)中,基肥于水稻收割前0-7天套播施入,或于小麦播种后半月内雨前施肥,追肥在拔节期,待基部第一节间定长,叶色褪淡时施用。
步骤2)中,N、P2O5、K2O比例为1:0.5:0.5,基追比为5:5。
步骤3)中,播后及时进行机械开沟,做到内外三沟配套,沟宽、沟深分别为20-30 cm、30-35cm,沿麦田纵向每隔2.0-3.0米开1道沟,均匀抛洒沟泥,增加覆盖,减少露籽和防冻保苗。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及突出性效果:本发明在水稻收割的同时将小麦种子同步带状均匀播撒于地表,几乎同时水稻秸秆经过切碎均匀覆盖在种子上面,实现了水稻收割、小麦播种、秸秆覆盖还田的同步作业,同时将适度镇压、因墒灌溉、肥料运筹、开沟覆土等技术进行集成,有效缓解了稻麦两季茬口衔接矛盾,提高了小麦播种质量,减少土壤水分散失,具有生态环保、稳产高产、改良土壤、节本增收的综合效应。采用上述方法,以江苏省稻茬麦种植区为试验场地,进行实地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增产3-8%,节本50元以上/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秸秆还田与稻茬小麦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同步水稻收割、秸秆还田和小麦播种。在久保田688全喂入式收割机的操作台左侧安装收割播种装置,再在播种器排种轮下出种口处加装内含钢丝的塑料管,将塑料管延伸至收割机割台下方,通过安装固定支架将排种管均匀固定。播种装置动力来源于收割机履带轴,通过延长左前方一侧履带轴,从而在其轴上加接链条将动力传输至播种轮轴,通过调整播种器手轮控制播量。启动收割机作业功能,收割机作业前进的同时实现同步播种与秸秆覆盖还田。该技术不但有利争抢农时,还降低了作业成本,解决了稻茬麦种植晚、播种质量差的难题,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
水稻成熟后及早收割:争取稻茬麦适期播种或晚茬早播,以防田间墒情不足,增加小麦出苗风险或人工造墒成本。水稻收割要求留茬15-20cm,小麦播量为当地同期条播作业播量的1.2倍。
收割机田头转弯作业时适当放缓作业速度,以提高小麦播种质量,防止播漏播重。田头转弯处以及由于田间停机放粮造成的秸秆分布不均,需人工适当匀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553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