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自动收线的鱼坠及具有该鱼坠的渔具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253178.1 | 申请日: | 2015-05-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23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 发明(设计)人: | 朱丽莎;赵清晨;黄勇;孔令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K95/00 | 分类号: | A01K95/00 |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梁焱 |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收线 具有 渔具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钓鱼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在鱼坠上采用自动收线机构的渔具。
背景技术
随着钓鱼运动的发展与普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钓鱼爱好者,由于水域、钓法和钓鱼性质的多样性使人类对钓鱼工具和钓鱼享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助型钓鱼工具由于可以缓解老年人或近视人群的视觉疲劳问题,因此成为很多钓鱼方式的重要辅助工具。
传统的辅助型自动钓鱼工具大多将自动结构安装于鱼竿的渔轮处,使鱼竿快速抬起,从而实现对鱼的收线动作。例如“龙抬头”式钓鱼竿,这类鱼竿属于完全性自主扬竿,鱼竿动作较大,造成鱼竿固定不稳定,且收线行程长导致鱼钩的反应存在延迟,不能做到鱼咬钩的立即响应,鱼很可能咬钩后逃脱。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反应迅速的钓鱼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鱼咬钩时立刻提拉鱼线,钩住鱼嘴的可自动收线的鱼坠及具有该鱼坠的渔具及其使用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自动收线的鱼坠,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发条施力机构,旋转触发机构及收线机构,所述发条施力机构具有发条装置,动力输入轴,手柄及第一齿轮,所述动力输入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手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条装置,所述发条装置与所述第一齿轮相配合可将动力输入给所述第一齿轮;所述旋转触发机构具有弹性卡勾,触发旋杆及第一棘轮,所述弹性卡勾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另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一棘轮,所述第一棘轮与所述触发旋杆相固定,鱼线穿设于所述触发旋杆的末端;所述收线机构具有收线轮,第二棘轮及第二齿轮,所述收线轮、所述第二棘轮及所述第二齿轮互相固定,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棘轮与所述第一棘轮相啮合,所述鱼线绕于所述收线轮。
进一步,所述壳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穿线孔,供所述鱼线穿过。
进一步,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旋转触发机构处设有凹口。
进一步,所述动力输入轴穿出所述壳体,所述手柄位于所述壳体外。
进一步,所述发条装置包括发条和上劲旋片,所述发条的外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端连接于所述上劲旋片,所述上劲旋片与所述动力输入轴过盈配合。
进一步,所述上劲旋片的周缘设有扣勾,所述扣勾与所述第一齿轮相互配合,形成齿式棘轮结构。
进一步,所述动力输入轴靠近所述手柄的一端设有上劲轴套,所述手柄作用于所述上劲轴套以带动所述发条拧紧。
进一步,所述弹性卡勾具有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壳体,以及弹性部自所述固定部弯折延伸,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第一棘轮外侧相切。
一种具有上述可自动收线的鱼坠的渔具,包括鱼竿,所述鱼竿的一端连接有所述鱼线,所述鱼线的末端设有鱼钩,靠近所述鱼钩处设有所述可自动收线的鱼坠。
一种采用上述渔具的使用方法,包括:
甩杆前,转动手柄使发条处于充能状态,此时所述弹性卡勾抵持于所述第一棘轮,所述第一棘轮倒扣于所述第二棘轮,所述第二棘轮及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均保持相对静止;
甩线,鱼咬钩时会拉动所述鱼线,所述鱼线带动所述触发旋杆旋转,从而释放所述弹性卡勾对所述第一棘轮的限制,所述发条释放能量,第一齿轮带动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二棘轮及所述收线轮整体转动,所述鱼线缠绕于所述收线轮,完成自动收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所述鱼坠设置于靠近鱼钩处,因此在所述鱼坠上设置自动收线提拉鱼的结构可实现鱼咬钩时立刻提拉鱼线,钩住鱼嘴,防止鱼逃脱;且在钓鱼时鱼坠位于水下,不会成为垂钓者的视野负担。
(2)所述鱼坠结构内设有发条施力机构,旋转触发机构及收线机构,当鱼咬钩时拉动鱼线,鱼线会带动所述触发旋杆旋转,从而释放弹性卡勾对第一棘轮的限制,同时发条释放能量,第一齿轮带动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二棘轮及所述收线轮整体转动,将鱼线缠绕于所述收线轮,实现鱼线的提拉动作,反应迅速,无延迟,大幅提高中鱼率。
(3)所述鱼坠采用发条、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棘轮、第二棘轮等机械机构实现自动收线功能,无需电机或电池驱动,降低成本,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鱼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鱼坠甩杆前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鱼坠内部发条施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发条施力机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鱼咬钩后触发旋杆触发机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531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