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速冻油炸薯条的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47849.3 | 申请日: | 2015-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2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艾志录;范会平;王娜;李真;李青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1/214 | 分类号: | A23L1/214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乔玉萍 |
地址: | 450002***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速冻 油炸 薯条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速冻油炸红薯条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具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红薯除用于鲜食外,还用作食品加工的原料,主要加工产品包括红薯淀粉及其系列产品、红薯片、红薯条等传统产品,以及以红薯为原料的其他营养保健食品,如:红薯果脯、红薯软糖和以红薯淀粉为主料制成的红薯饼干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的多样化,食品消费的总量不断增加,食品消费的档次、结构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现在人们的饮食不仅是要吃的饱,更要吃得有“品味”。近年来,油炸红薯条以其特有的酥脆感,诱人的纯正香味,吸引着国内外广大食客,成为宴席和一日三餐中的美味佳肴,但是速冻油炸红薯条的新工艺迄今为止尚未见报道。
现有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1)糖含量高:红薯果脯、红薯软糖是由原材料直接加糖煮制、烘烤而成,含糖量高,导致人们对产品的使用量有限,且不被忌糖人群所接受;
(2)风味单一:红薯果脯、红薯软糖由原材料直接加糖加工而成,几乎都只有甜味和红薯的味道,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消费者对产品的风味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甜味显然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3)质感单一:红薯果脯、红薯软糖只有柔软耐嚼的质感,不能满足除此之外的质感要求,如酥脆、爽口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速冻油炸红薯条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一种速冻油炸红薯条的生产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1) 备料:挑选新鲜饱满、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红薯,清洗,去皮,切条,红薯条的宽度为0.4~0.8cm,长度为3.5~6.0cm,备用;
(2) 护色、护脆:配置混合护色溶液,并将切好的红薯条放入混合护色溶液中浸泡20~40min;
(3) 漂烫、冷却:将经过浸泡的红薯条在沸水锅中漂烫2~3min,再在冷水中迅速冷却,沥干;
(4) 速冻:将沥干的红薯条置于螺旋速冻机中进行速冻,速冻温度为-40~-16℃,速冻时间为30~50min;
(5) 冻藏:将速冻后的红薯条放置在-20~-15℃的冰箱中进行冻藏,冻藏时间为8-24h;
(6) 预油炸:将经过冻藏的红薯条在冷水中解冻,沥干表面水分,在温度为160~200℃的油中预油炸40~60s;
(7) 冷却、冻藏:经过预油炸的红薯条在冷却,沥干表面油层后,放入-20~-15℃的冰箱中进行冻藏,冻藏时间为8h以上;
(8) 油炸:经过再次冻藏的红薯条在温度为170~190℃的油中油炸50~70s,冷却,沥干表面油层,得成品。
所述混合护色溶液中含柠檬酸的质量分数为0.1%,含CaCl2的质量分数为0.15%。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提高红薯的附加价值,促进红薯种植地区的经济发展;
2. 既保持了红薯独特的风味和营养,又方便人们使用,而且口感酥脆,入口化渣,诱人食欲;
3.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制备条件易控制,成品易保存,为红薯条加工提供了一种科学、安全、保健的制备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速冻油炸红薯条的生产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1) 备料:挑选新鲜饱满、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红薯,清洗,去皮,切条,红薯条的宽度为0.4~0.8cm,长度为3.5~6.0cm,备用;
(2) 护色、护脆:配置混合护色溶液,并将切好的红薯条放入混合护色溶液中浸泡20~40min;
(3) 漂烫、冷却:将经过浸泡的红薯条在沸水锅中漂烫2~3min,再在冷水中迅速冷却,沥干;
(4) 速冻:将沥干的红薯条置于螺旋速冻机中进行速冻,速冻温度为-40~-16℃,速冻时间为30~50min;
(5) 冻藏:将速冻后的红薯条放置在-20~-15℃的冰箱中进行冻藏,冻藏时间为8-24h;
(6) 预油炸:将经过冻藏的红薯条在冷水中解冻,沥干表面水分,在温度为160~200℃的油中预油炸40~60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农业大学,未经河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478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园林节能路灯上的烟雾报警器
- 下一篇:一种门窗电话自动报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