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能量管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242268.0 | 申请日: | 2015-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18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 发明(设计)人: | 吉川笃志;松永隆德;杉山昭畅;森考平;四郎园政隆;中村恒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1C21/34 | 分类号: | G01C21/3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宋俊寅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能量消耗 关联信息 能量管理装置 行驶特性 车辆用 校正 车辆设备 车辆行驶 校正部 能量消耗量 计划制定 能量控制 实际测量 特性统计 特性信息 统计结果 行驶区间 预测 制定 | ||
本发明的车辆用能量管理装置以较少数据量的信息来实现与各个车辆的行驶特性相对应的能量控制。车辆用能量管理装置包括:获取与各行驶区间中的本车辆的能量消耗有关的信息即能量消耗关联信息的能量消耗关联信息获取部;对能量消耗关联信息进行校正的能量消耗关联信息校正部;以及基于利用校正后的能量消耗关联信息计算得到的车辆设备的能量消耗量的预测值,来制定车辆设备的控制计划的控制计划制定部。能量消耗关联信息校正部基于各道路区分的本车辆的行驶特性的实际测量值(本车辆行驶特性信息)和各道路区分的多辆普通车辆的行驶特性的统计结果(普通车辆行驶特性统计信息)之间的比较结果,对能量消耗关联信息进行校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燃料能量、电能等车辆的多个能量源进行管理的车辆用能量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车、电动车(EV:Electric Vehicle)、混合动力车(HEV:hybrid electricvehicle)、燃料电池车等中,根据从车载传感器等获得的表示当前车辆状态的信息,改变车辆的动作模式,利用所谓的顺序控制来力图抑制能量消耗量。例如,作为混合动力车的动作模式,具有仅以发动机的动力进行行驶的模式、仅以马达的动力进行行驶的模式、利用发动机的动力和马达的动力双方进行行驶的模式、利用发动机的动力来发电并储存在电池中、或用于马达驱动的模式等。
此外,如下技术的开发正不断发展:不仅考虑当前的车辆状态、还考虑所预测的将来的车辆状态,来制定车辆的控制计划(动作模式的切换计划)。例如,在预测到混合动力车连续行驶于较长的上坡和较长的下坡的情况下,能实现如下有效的控制:即、在上坡前事先对电池充足地充电,利用马达的动力行驶于上坡,使电池的空余容量增加,并利用此后的下坡所获得的再生电力对电池进行充电。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根据车辆(混合动力车)的当前位置、行驶路径、地形信息、道路的拥堵度等,计算车辆的行驶路径的海拔、行驶时车速的变化,并制定规定电池余量(SOC:State of Charge)的上下限的计划,根据该计划控制车辆。然而,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难以根据表示海拔、地形的地图数据的信息等高精度地获得最适合车辆的控制量。有时地图数据、交通信息并不足够精细,并且车辆的行驶特性(车辆的速度、加速度的大小、加减速的频度、停止频度等)还取决于驾驶员,因此能量消耗量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容易变大。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混合动力车的控制装置。专利文献2中,获得其他车辆过去行驶过本车辆的行驶路径时的行驶特性信息,并基于该信息制定本车辆的控制计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696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第49180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2的系统中,各车辆或外部的信息服务器需要按行驶路径内的每个区间来保持车辆的变动量、道路的平均坡度等信息。然而,尤其是车辆的变动量的详细信息会成为庞大的数据量,因此认为该系统难以实用化。例如,用于处理庞大的数据的数据库的构建、发布庞大的数据的通信单元的开发、并且用于实现它们的基础设施等所需的成本均会成为大问题。
此外,认为专利文献2的技术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了仅通过马达来行驶(EV行驶)的情况,难以根据目的实施能量最优化(例如,发动机效率的最优化等)。并且,车辆的行驶特性还取决于驾驶员,因此每个区间的能量消耗量也根据驾驶员的不同而改变,不能唯一地决定。因此,用于实现行驶路径整体能量消耗的最优化的控制计划按每个车辆而不同。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利用较少的数据量信息来实现与各个车辆的行驶特性相对应的能量控制的车辆用能量管理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422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