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电站退运铅酸蓄电池性能复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29613.7 | 申请日: | 2015-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531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赵光金;吴文龙;王锋超;何睦;唐国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南恩湃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12 | 分类号: | H01M10/12;H01M10/42;H01M10/44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1104 | 代理人: | 刘建芳,杨海霞 |
地址: | 45005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电站 退运铅酸 蓄电池 性能 复原 方法 | ||
1.一种变电站退运铅酸蓄电池性能复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确立退运铅酸蓄电池分选方法;
所述退运铅酸蓄电池分选方法包括外观分选和历史运行数据汇总分析,以此剔除报废电池、初步筛选出进入后续性能评价环节的退运电池;
2)建立退运铅酸蓄电池性能评价体系;
所述退运铅酸蓄电池性能评价体系涵盖性能测试评价、劣化原因分析,以此剔除不具备修复价值的电池,为后续的电池分级和修复提供参考方法;
3)建立退运铅酸蓄电池分级标准;
所述建立退运铅酸蓄电池分级标准包括确立分级指标体系与赋值权重;
4)确立退运铅酸蓄电池修复工艺:即依据电池性能与劣化程度采取合适的修复工艺,所述修复工艺包括:电解液比重调整、微电流深度充放电多个循环法;或者电解液比重调整、小电流阶梯式深度充放电多个循环法;或者电解液比重调整、小电流深度充放电多个循环法;
5)修复后铅酸蓄电池重组;即通过制定电池重组标准,筛选合适的单体电池通过串联方式组成电池组;
6)重组后铅酸蓄电池组均衡;即电池组依照变电站真实运行条件,在线运行一周后检测单体电池电压,对电压过高的电池进行放电,对电压过低的电池进行充电,实现电池组性能一致性;
步骤1)中,所述历史运行数据汇总分析包括:收集退运铅酸蓄电池规格型号、生产厂家、投运时间、退役时间、维护记录、故障检修记录及容量核对信息;依据历史运行信息汇总分析结果,
长期搁置、发生失水及硫酸盐化的劣化或故障电池需剔除,无法修复;
运行年限超过5年的电池无法修复;
退役前核对容量低于40%的电池无法修复;
开路电压低于0.3V或者放电结束前电压低于0.3V的电池无法修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退运铅酸蓄电池性能复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外观分选涵盖:测量电池变形情况、判断电池是否破损、判断电池功能元件是否受损、查看电池标识信息及生产铭牌信息是否清晰;
所述外观分选的标准包括:外观变形不得超过±1%,或者电池不能存在破损现象,或者电池功能元件不得受损,或者电池标识信息及生产铭牌信息需清晰可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退运铅酸蓄电池性能复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性能测试评价包括:电压测试、内阻测试、剩余容量测试;
若测试电压低于0.3V、或内阻大于初始值的50%、或剩余容量低于额定容量的40%,则电池不具备修复条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退运铅酸蓄电池性能复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劣化原因分析指依据电池外特性指标并结合相应的性能试验,分析判断引起电池劣化的关键因素;
对于运行年限小于1-2年,一直处于浮充状态,未经核对性充放电的退役电池,若充放电容量比值偏差不超过10%,则电池劣化主要因素为长期搁置和失水造成的;
对于运行年限在3-5年的电池,经过容量核对性试验或者电池组进行过放电工作的;且以0.1C充放电时,存在如下现象:充电容量达到额定容量的40%以上,但放电容量低于40%;或者充放电容量比误差为20-30%;则可判断电池劣化主要因素为电池材料硫酸盐化造成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退运铅酸蓄电池性能复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建立退运铅酸蓄电池分级标准即建立基于内阻、剩余容量和运行年限三个维度的电池分级标准;具体的,退役电池可分为性能优良、基本合格、可以修复三个等级;所述退运电池分级标准的赋值权重包括:
性能优良的电池,即指内阻增加值小于出厂值的10%、剩余容量不低于额定容量的90%、且运行年限小于3年;
基本合格的电池,即指内阻增加值为出厂值的10-25%但不包括25%、剩余容量为额定容量的60-90%、且运行年限为3-4年但不包括4年;
可以修复的电池,即指内阻增加值为出厂值的25-50%、剩余容量为额定容量的40-60%、且运行年限为4-5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南恩湃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南恩湃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2961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力模块化电池的温控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芯套管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