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水塘蓝藻生长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510217169.7 | 申请日: | 2015-05-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3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 发明(设计)人: | 万大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八八五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E02B15/04;C02F1/50;C02F3/34 |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杨保刚;晏辉 | 
| 地址: | 610213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水塘 蓝藻 生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体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水塘蓝藻生长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蓝藻水华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简称MCs),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s。MCs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目前治理蓝藻有各种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物防止法。蓝藻是淡水鱼类的食物,因此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治理藻类,防止藻类暴发。蓝藻本身就是淡水鱼的食物,花鲢或白鲢每增长1公斤体重就能消灭40公斤到50公斤蓝藻。从放流鱼苗到捕捞上岸,一条鲢鱼一共能吃掉60公斤左右的蓝藻。有人测算,向太湖投入价值1亿元、大约2.8亿尾鲢鱼苗就可有效控制太湖蓝藻的发生。但是如果水华污染严重,鱼类无法生长,形不上大量种群,难以控制大规模爆发的蓝藻。
第二,生物浮床法。利用吸附藻类的植物和其他生物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过量繁殖,从而建立生态平衡系统。在人工浮床上,用人工方法让水上长出美人蕉、水葫芦、旱伞草等等水生植物,既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因子,又可抑制蓝藻生长。
第三,机械捞法。这是最原始和传统的办法,即用人力连水带藻一起捞出,在无锡水源口就是采取这个办法。为了提高速度,也有人发明了自动金属膜过滤器,在动力船缓慢行驶过程中,通过金属膜不停转动,把所有蓝藻都打捞上船,打捞速度是人工的上千倍。在打捞过程中,增加了絮凝、沉降、气浮、推流、收藻多功能。优点是打捞彻底,缺点是对于大面积蓝藻治理仍难奏效。
第四、化学法。即用化学药物杀灭方法,一般用硫酸铜。早期海洋赤潮治理也常用硫酸铜, 效果较好。但二价铜离子对生物幼体的变态具有致畸性, 并引起饵料藻类的严重脱落;同时, 硫酸铜具有毒性,能破坏水体正常的生态系统, 因此对化学灭藻应持谨慎态度。
第五、微生物菌除藻。将活性污泥中的有益菌种进行菌群筛选、分离出来,喷雾干燥后获得高密度菌粉,再通过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附着到专用填料上,形成高效处理系统。有人在上海试验显示,河道治理前水体呈暗黑色,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没有水生动植物生长。经过12天治理,夏长浦河治理段水质明显改善,水体清澈无异味。
第六、高强磁灭藻,即应用高强度磁场杀藻。有人发现,在磁场强度为3700高斯的高强磁水处理器的作用下,水体中藻类数量由50万个/mL降到5万个/mL,蓝藻基本消除;水体溶氧量和透明度分别由原来的2.40mg/L、40cm提高到7.20mg/L、75cm,水体质量明显改善。这个方法的缺陷是成本高,不能对大范围蓝藻进行处理。
第七、工程疏浚法。即引入活水,如长江水,利用大水量将蓝藻连同发臭的湖水冲进海洋。特点是能够对大面积蓝藻进行治理,缺点是没有从根本上治理,是将污染转移到别的地方。不宜大规模提倡。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控制蓝藻生长的方法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水塘蓝藻生长的方法,解决现有的方法无法控制蓝藻生长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控制水塘蓝藻生长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打捞水塘中的蓝藻,
2)喷洒桉树叶提取物,
3)在水塘中种植慈姑。
进一步地,喷洒桉树叶提取物的方法为:
A:制备桉树叶提取物:将桉树叶粉碎,加入表面活性剂和水搅拌均匀,其中,桉树叶和水的重量比例为1︰50-1000;
B:喷洒:将上述桉树叶提取物按照1立方水喷洒1-10ml的量喷洒到水体中。
进一步地,种植慈姑的方法为每亩种植1500-3000株。
桉树(Eucalyptus)又称尤加利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常绿高大乔木,约六百余种。 常绿植物,一年内有周期性的枯叶脱落的现象,大多品种是高大乔木,少数是小乔木,呈灌木状的很少。树冠形状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单叶,全缘,革质,有时被有一层薄蜡质。叶子可分为幼态叶、中间叶和成熟叶三类,多数品种的叶子对生,较小,心脏形或阔披针形。原产地主要在澳洲大陆,19世纪引种至世界各地,到2012年,有96个国家或地区有栽培。有药用、经济等多种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八八五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八八五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171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城市污水处理池
 - 下一篇: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