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明质酸稳定的高弛豫率氧化钆磁共振纳米探针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216368.6 申请日: 2015-04-29
公开(公告)号: CN104784711B 公开(公告)日: 2018-02-09
发明(设计)人: 于春水;王浩宇;孙少凯 申请(专利权)人: 天津医科大学
主分类号: A61K49/14 分类号: A61K49/14;A61K49/12
代理公司: 天津佳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2002 代理人: 侯力
地址: 300070 *** 国省代码: 天津;1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生物 相容性 良好 氧化 磁共振 成像 纳米 探针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磁共振成像探针的制备领域,特别是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高弛豫率氧化钆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MRI)相较于其他成像手段如光学成像、X光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PET-CT)等相比,具有无放射性损伤和高空间分辨率等特点,在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对一些组织分辨率较低的病灶进行成像时,为了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需要使用造影剂来辅助成像。磁共振造影剂可分为阳性造影剂(如钆和锰的配合物或纳米材料)和阴性造影剂(如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其中阳性造影剂可以在T1加权成像中使病灶区域图像变亮,从而产生灵敏的诊断效果,因此其在基础科研中和临床诊断方面得以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目前钆类配合物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阳性造影剂,但是由于其循环半衰期短,T1弛豫率较低,快速肾脏代谢带来潜在的肾毒性和无靶向性等缺点,极大的限制了其在活体磁共振靶向成像中应用。与此同时,高磁场强度3T的核磁成像系统在临床上得到普及,使得低T1弛豫率的钆类配合物不能完全满足高磁场强度下的特殊成像需求。

纳米材料由于其尺寸和形态可调、血液循环时间长和表面易于功能化,可以基于被动靶向(EPR作用)和主动靶向(靶标识别分子识别)作用进行活体靶向成像。近年来基于纳米材料的分子探针技术飞速发展,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临床应用方面进展缓慢,其根本原因在于纳米分子探针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此外目前的这些T1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也存在着制备步骤较为繁琐,和灵敏度低等缺点。基于此,发展新型的、制备方法简单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T1磁共振成像分子探针意义重大。

为了解决纳米探针存在潜在生物毒性这一普遍性的缺点,以生物体内固有的生物大分子为模板来构建纳米探针成为人们开发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分子探针的新方法。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肝素、透明质酸等一般具有丰富的羧基或者磷酸官能团,基于其与稀土元素的强配位作用,因此可以作为构建稀土类纳米探针的优良模板。同时,由于生物大分子固有的生物相容性属性,其作为稳定剂得到的纳米材料一般具有低毒和无免疫原活性,有利于探针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有效地富集到病灶区域,可以极大的提高成像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基于生物大分子构建的纳米探针,在量子点、贵金属纳米团簇、药物载体、基因载体以及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等方面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因此,发展基于生物大分子为模板的、简易、绿色制备T1磁共振造影剂已经刻不容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临床广泛使用的低T1弛豫效能的钆类对比剂不能满足在高磁场强度3T下特殊成像需求的问题,发展基于钆元素的T1磁共振分子探针,提供一种高弛豫率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氧化钆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方法以透明质酸作为稳定剂,基于其富含的羧基(或磷酸基团)与Gd3+配位,在碱性条件下诱导一步制备透明质酸稳定的氧化钆纳米探针。该方法室温制备、简便易行,易于规模化生产。该探针兼具水溶性好、弛豫率高和潜在生物毒性低等优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透明质酸稳定的高弛豫率氧化钆磁共振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将透明质酸溶于水,搅拌至完全溶解;向上述溶液加入Gd(NO3)3·6H2O水溶液,透明质酸与Gd(NO3)3·6H2O质量比为200:9、80:9或40:9;搅拌均匀后,加入NaOH溶液,调至pH=10~12,室温下继续搅拌超过1h后,得到含有未反应杂质的氧化钆纳米材料;

2)将所得氧化钆纳米材料透析提纯,截留分子量为:8000-14000Da,透析时间18~24h,期间至少换4次水;透析后得到纯化氧化钆纳米材料;

3)通过冷冻干燥得到絮状白色固体产物,即为氧化钆磁共振纳米探针。

所述生物大分子为分子量5000的酶切透明质酸钠盐、分子量300K的透明质酸钠盐、牛血清白蛋白或转铁蛋白。

本发明的优点及效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医科大学,未经天津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163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