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热能‑机械能综合破岩钻头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14636.0 | 申请日: | 2015-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908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刘运荣;张正禄;李红;任小玲;胡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7/15 | 分类号: | E21B7/15;E21B10/4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胡建平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东***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能 机械能 综合 钻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热能-机械能综合破岩钻头,适用于石油天然气、探矿、建筑基础施工等工程中。
背景技术
岩石破碎是指将岩石从岩体上分离下来的一个过程。岩石破碎方法与技术研究是矿业、土木交通、军事等行业长期关心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岩石破碎的方法和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根据文献调研,破岩方法可分为机械能破岩和热能破岩两种,其中机械能破岩主要有机械式钻井、常规爆破法、射弹冲击法、水电效应法、火花放电法、爆破钻孔法、超声波法、水射流法;热能破岩主要有微波法、高频法、电热核法、激光法、电热熔法、等离子体法、高能加速器法、脉冲电子束法、聚焦电子束法、红外线法、空穴射流钻、热冲击火箭钻进装置等。
实验表明,大多数岩石强度随着温度升高,强度显著下降。这种热能机械能联合破岩效率高于单纯的机械破岩或热能破岩的效率,其钻进速度远大于常规机械破岩或热能破岩的钻速。
目前,常规机械能破岩和热能破岩结合的方法还很少,在机械能和热能结合破岩的方法中,其热能都是通过燃料燃烧产生热能,这种产生热能的方式耗能大,能量转化率不高,安全系数较低;如果将机械能和电热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空气经过高温电热器后形成的高温热气流将钻头下方岩石的强度显著降低,甚至发生岩爆,再通过旋转的切削齿破坏强度较低的岩石,迅速形成井眼,解决深井、硬地层钻速慢以及热能不稳定、不够安全的问题,为钻硬地层、复杂地层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机械能综合破岩钻头,该钻头通过电热能加热气流吹向岩石并结合机械能破岩,能耗小,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工作效率高,钻井深度深。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热-机械能综合破岩钻头,包括螺纹接头、电缆、外壳、换热管、电加热装置和导热元件;所述螺纹接头下端与外壳连接,螺纹接头内部设有中心孔,外壳内部设有环形槽、换热管和喷嘴,中心孔、换热管和喷嘴依次连通,喷嘴的出口设置在外壳的底面,环形槽设在换热管和外壳外壁之间,环形槽内设有电加热装置和导热元件,导热元件与电加热装置接触,电缆与电加热装置连接,外壳的下端设有切削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的底面中间内凹,四周外凸。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导热元件为多层石墨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石墨块在竖直方向上呈凹凸型,每个石墨块与上下两层相邻的石墨块通过凹槽和凸起部分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加热装置顶部设有绝缘体,电缆穿过绝缘体与电加热装置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纹接头顶部设有电接头,电缆的两端分别与电接头和电加热装置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管的材料为铜或者铝。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环形槽设在换热管和外壳外壁之间,环形槽内设有电加热装置和导热元件,电加热装置发热,热量通过导热元件均匀的传向换热管,空气通过中心孔进入换热管产生高温热气流并喷向钻头下方岩石,从而降低岩石强度,本发明所采用降低岩石强度的方式与燃烧热降低岩石强度的方式相比,不用设置燃料通道,不用输送燃料,工作过程安全系数高且容易控制。
2.采用石墨块进行导热,导热效果好,凹凸型配合方式耐挤压,防止了石墨块之间的松脱。
3.将电热能破岩方法和机械破岩方法相结合,显著提高破岩效率,大幅度提高机械钻速,缩短建井周期,从而降低钻探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与智能钻杆配合示意图。
图中:1-螺纹接头;2-电接头;3-电缆;4-外壳;5-喷嘴;6-绝缘体;7-电加热装置;8-石墨块;9-换热管;10-智能钻杆;11-切削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研究院,未经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146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