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滚筒式炭化炉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211283.9 | 申请日: | 2015-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7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 发明(设计)人: | 熊建;薛善玉;肖全生;高勇;林贵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B1/10 | 分类号: | C10B1/10;C10B39/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王春娇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滚筒 炭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炭化炉,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生物质滚筒式炭化炉,属于生物质炭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质炭化技术是公认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可行技术措施之一,其具有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生态安全、无污染等特点;且我国的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可持续供应,因此可大面积推广生物质炭化技术。
目前,现有的生物质炭化设备通常比较简陋,转化效率低且能源消耗严重,存在生产成本高、能耗大和得炭率低等问题;且其中的炭化炉多为外热式,热效率不高,经济上得不赏失,同时热解气和炭的回收不顺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生物质炭化设备转化效率低、能源消耗严重、热效率不高等问题,提供一种生物质滚筒式炭化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生物质滚筒式炭化炉,包括进料装置、炭化炉、燃烧室和出炭仓,所述的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绞龙电机、进料仓和进料绞龙,所述的进料绞龙设置在进料仓中,进料绞龙与进料绞龙电机相连接,所述进料仓的出口与炭化炉的进口端相连接,所述炭化炉的出口端与出炭仓相连接,炭化炉上设置有热解气出口,所述的燃烧室上方设置有烟气出口,所述的炭化炉为滚筒式,炭化炉的下方设置有回转动力装置,所述的回转动力装置与炭化炉相连接,炭化炉的进口端设置有支撑装置 ,炭化炉的出口端设置有支撑装置,炭化炉的炉体横贯套置在燃烧室内,炭化炉的内壁布置有螺旋式分布的导料片。
所述的燃烧室中布置有无氧气体加热管,所述无氧气体加热管的出口通过管路与出炭仓上的无氧载热气体入口相连通。
所述的燃烧室外壁设置有保温隔热层。
所述炭化炉的进口端与进料仓的出口之间设置有旋转密封装置,炭化炉的出口端与出炭仓的进口之间设置有旋转密封装置。
所述的出炭仓下部设置有出料绞龙,所述的出料绞龙与出料绞龙电机相连接。
所述的出料绞龙上安装有喷水冷却装置。
所述的回转动力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减速箱和驱动齿轮机构,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箱的输入轴相连接,所述减速箱的输出轴与驱动齿轮机构相连接,所述的驱动齿轮机构与炭化炉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设计新颖,热效率高,能耗小。本发明包括进料装置、炭化炉、燃烧室和出炭仓,炭化炉为滚筒式,炭化炉的下方设置有回转动力装置,回转动力装置与炭化炉相连接,炭化炉的进口端设置有支撑装置,炭化炉的出口端设置有支撑装置,炭化炉的炉体横贯套置在燃烧室内,炭化炉的内壁布置有螺旋式分布的导料片;本发明中虽使用外热式的燃烧室,但其采用直接加热的方式,使得热解均匀、燃气热值高、热效率高、能耗低、生产成本较低;同时,高温热解气逆碳化物流出方向排出,使得热解气的回收顺畅,预热了生物质原料,进一步提高了热效率。
2、本发明中燃烧室中布置有无氧气体加热管,无氧气体加热管的出口通过管路与出炭仓上的无氧载热气体入口相连通;从而使得高温的无氧气体从出炭仓上的无氧载热气体入口导入到炭化炉内,更进一步提高了热效率。
3、本发明中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绞龙电机、进料仓和进料绞龙,出炭仓下部设置有出料绞龙,出料绞龙与出料绞龙电机相连接;工作时生物质原料通过进料绞龙进料绞龙送入炭化炉内进行热解,进入出炭仓的炭在出料绞龙的作用下完成出炭过程,高效顺畅,实现了进出料不堵塞,从而能够实现连续化生产、自动化程度高。
4、本发明中出料绞龙上安装有喷水冷却装置,可使炭的温度降低实现直接封包,可实现自动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结构的俯视图。
图中,进料绞龙电机1,进料仓2,进料绞龙3,热解气出口4,旋转密封装置5,支撑装置6,炭化炉7,烟气出口8,燃烧室9,无氧气体加热管10,支撑装置11,出炭仓12,旋转密封装置13,无氧载热气体入口14,喷水冷却装置15,出料绞龙16,出料绞龙电机17,驱动电机18,减速箱19,驱动齿轮机构2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112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