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重力势能回收的智能晾衣设备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207580.6 | 申请日: | 2015-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6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 发明(设计)人: | 柳伟续;乔印虎;张春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技学院 |
| 主分类号: | D06F57/12 | 分类号: | D06F57/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31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重力 势能 回收 智能 设备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晾衣设备,尤其涉及了一种利用重力势能回收的智能晾衣设备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家具生活正逐渐走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智能家具开始有了快速的发展。本发明源自实际生活中的启发,一是传统的晾衣架不具备自动回收和自动晾晒的功能,自动化程度低,对于出行在外或者上班一族来说,经常因为天气变化而不能及时回收衣物,导致晾晒的衣物被淋湿;二是目前的一些晾衣架设计复杂,不够节能环保,稳定性差,且一般固定于室内阳台下。
本发明涉及对现有设备的改进,其与现有技术的不同点:减少了使用电机的数量,采用单电机结构,电气控制操作简单化;采用梯形晾衣支架,巧妙设计晾衣绳卡紧机构,利用重力势能完成衣物回收,节约用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中现有技术自动化程度低、设计复杂、调试困难、可移动性差、耗电等缺点,提供了一种利用重力势能回收的智能晾衣设备及其制作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利用重力势能回收的智能晾衣设备及其制作方法,包括机械传动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其中机械传动部分包括:储衣柜、梯形晾衣支架、晾衣绳、衣钩、定滑轮、“N”型铁板、带卡槽的牵引皮带,其中“N”型铁板和牵引皮带上的卡槽构成晾衣绳机械式卡紧机构,光滑钢丝绳固定于定滑轮和储衣柜之间,晾衣绳上有固定间距的衣钩和圆铁环,钢丝绳穿过圆铁环构成晾衣绳运动导轨,牵引皮带一端连接晾衣绳,另一端经定滑轮连接牵引皮带,由于晾衣支架采用具有高度差的梯形机构和设计的特色卡紧机构,使得当要回收衣物时,无需电能,即可利用衣物的重力势能自动回收衣物。磁铁固定在梯形晾衣支架上端支架上;电气控制部分包括:单片机控制模块,根据雨滴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采集结果,控制转动电机的动作,配合两个光电位置开关、磁铁和位置挡板,实现将晾衣绳拉出并固定晾晒位置,以及自动通过晾衣绳的重力势能自动将衣物回收的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单元采用单片机实现,通过ADC采集前段传感器数据,根据判断结果,通过继电模块控制转动电机的动作,并结合光电位置开关采集数据,完成电气控制。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户外可移动晾衣设备,根据放置需要改变晾晒位置;设计简单、安全可靠、调整方便,利用衣物重力势能自动回收衣物,节约电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利用重力势能回收的智能晾衣设备及其制作方法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利用重力势能回收的智能晾衣设备及其制作方法“N”型铁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利用重力势能回收的智能晾衣设备及其制作方法牵引皮带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利用重力势能回收的智能晾衣设备及其制作方法电路结构框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利用重力势能回收的智能晾衣设备及其制作方法工作流程图;
标号说明:1—定滑轮、2—梯形晾衣支架、3—磁铁、4—上支杆、5—下支杆、6—上楔形挑板、7—牵引皮带、8—下楔形挑板、9—上光电开关、10—位置挡板、11—下光电开关、12—电机、13—晾衣绳、14—“N”型铁板、15—卡槽、16—储衣柜、17—衣钩、18—钢丝绳、19—圆铁环、20—雨滴传感器、21—光照传感器、22—单片机控制模块、23—上横杆、24—下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技学院,未经安徽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075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