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增强混凝土永久性模板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198958.0 | 申请日: | 2015-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05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 发明(设计)人: | 方从启;李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B2/86 | 分类号: | E04B2/86;C04B28/00;C04B14/48;C04B14/42;C04B16/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徐红银;郭国中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增强 混凝土 永久性 模板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纤维增强永久性模板及其制作方法,所述模板包括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该材料成分为:水泥29~37份,微硅粉3~9份,矿粉7~14份,石英砂37~49份,纤维3~7份,水6~8份,减水剂0.6~0.9份,消泡剂掺量为减水剂掺量的4%~5%。所述纤维为钢纤维与非金属纤维混合。所述方法为:固定钢丝网、干料混合、湿料混合、浇筑、成型养护、界面处理。所述的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除适用于建筑结构外,还适用于管道、蓄水池和核废料处理池。本发明强化了外墙保温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待混凝土浇筑达到强度后拆除支架,永久性模板和墙体永久固定一起,代替了传统施工工艺,降低了模板成本和施工难度,并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行业建筑节能环保型保温材料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纤维增强混凝土永久性模板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建筑领域中,现有的模板种类繁多,木材和钢材使用较多,大多无法多次重复使用,消耗量大,势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存在拆装不便、周转费用高和费工费力等不利因素。现有的永久性模板虽然导热系数低,容重轻,但是防火性能差,使用寿命短,强度低,在气温突变的情况下会收缩变形,且节能保温效果不明显,造价高,很难进行推广。
检索发现,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碳纤维增强水泥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CN01310383482.9,该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增强水泥,包括水泥砂浆、碳纤维、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消泡剂,所述的碳纤维的加入体积为水泥砂浆体积的0.1-0.2%,而所述的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和消泡剂的加入质量分别为水泥砂浆质量的0.15-0.2%、1-2%和0.05-0.15%,该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增强水泥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选择一定长径比的碳纤维,同时对碳纤维进行预处理和预分散,以及在水泥的组分中增加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消泡剂等组分后,可有效保证碳纤维在水泥中的分散性,进而大大增强了水泥的强度、韧性和抗裂等性能。
但是现有技术中纤维增强水泥模板,存在工程材料浪费严重,维修费用高和外墙保温工程中外墙保温板使用寿命短、防火性能差、不易进行外墙装饰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纤维增强混凝土永久性模板及其制作方法,提高了模板的热工性能和力学性能,采用同体浇筑免拆模板技术,与墙、柱、梁永久固定一体,解决了模板工程材料浪费严重,维修费用高和外墙保温工程中外墙保温板使用寿命短、防火性能差、不易进行外墙装饰等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纤维增强混凝土永久性模板,所述模板包括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该材料包含的组分及质量份数为:水泥29~37份,微硅粉3~9份,矿粉7~14份,石英砂37~49份,纤维3~7份,水6~8份,减水剂0.6~0.9份,消泡剂掺量为减水剂掺量的4%~5%。
优选地,所述的微硅粉的颗粒粒径为0.01~0.1μm。
优选地,所述的纤维采用镀铜细钢纤维和非金属短纤维的混合,所述的非金属纤维长度在12~19mm之间。
更优选地,所述非金属短纤维是指聚丙烯纤维、玻璃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乙烯纤维的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优选地,所述的镀铜细钢纤维的体积掺量(以纤维增强水泥材料体积为基准)为1.5%~2.5%,所述的非金属短纤维的体积掺量为0.1~0.2%。钢纤维作用在于“粘结成排”的钢纤维能够保证更加简单、快速、均匀的与水泥混凝土混合,而两端的弯钩形状加强与水泥混合土的握裹力。非金属短纤维作用在于能够有效阻止水泥混凝土的离析现象,提高浇注体的整体均匀性,显著减少裂缝的数量、长度和宽度,降低生成贯通裂缝的可能性。
优选地,所述的减水剂为高效聚羧酸减水剂,减水率不低于25%,其作用在于加入干料拌合物对水泥颗粒有分散作用,能改善其工作性,减少单位用水量,改善干料拌合物流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989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