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98175.2 | 申请日: | 2015-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116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杨河波;李裕文;张羽;苏富榆;许良珍;高超;林奉铭;廖士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6 | 代理人: | 王玉双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指纹辨识技术凭借其所提供的安全辨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装置中。近年来,被应用于行动装置的指纹识别技术因具有很好的防盗功能和个人隐私保护功能,而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并将成为类似电子设备后续的重要发展方向。
现有技术中,触控装置通常包含一盖板(Cover Lens),用于提供使用者触控之操作表面及保护盖板之下的功能组件,指纹辨识结构则设置于盖板之下,进一步可设置于盖板之下表面的一凹槽中。从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来看,由于凹槽的存在,可能会影响触控装置的视觉外观效果,例如凹槽侧面会漏光,或者凹槽侧面和底面因高度差会出现外观缺陷,因此如何在盖板设置有容纳指纹辨识结构之凹槽后,仍然保持触控装置客户所需的视觉外观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之一技术态样是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包含触控感应结构、盖板、第一遮蔽层、第二遮蔽层以及指纹辨识结构。盖板具有相对之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第一主表面为触控面。盖板具有凹槽,凹槽设置于第二主表面且具有顶面及相邻于顶面的侧面。第一遮蔽层覆盖凹槽的顶面。第二遮蔽层覆盖凹槽的侧面,其中第一遮蔽层的颜色与第二遮蔽层的颜色不同。指纹辨识结构至少部分设置于凹槽内的顶面。触控感应结构置于第二主表面。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遮蔽层在第一主表面的正投影形成指纹辨识区,第二遮蔽层在第一主表面的正投影形成标示区,指纹标示区围绕于指纹辨识区。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遮蔽层更覆盖第二主表面的周边区域形成一边框区,指纹辨识区与标示区均位于该边框区内。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遮蔽层与第二遮蔽层的颜色各自为黑色、白色、红色、金色或蓝色中任意不同的颜色。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遮蔽层采用移印或喷墨印刷的方式形成于侧面。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顶面与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顶面与侧面之间的夹角为95度至175度。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顶面与侧面之间的夹角为110度至165度。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指纹辨识结构的顶面与盖板的第一主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10微米至500微米。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指纹辨识结构靠近该凹槽顶面的表面为指纹辨识结构的顶面,指纹辨识结构的顶面与盖板的第一主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50微米至450微米或80微米至400微米。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触控装置更包含第一固定层,设置于指纹辨识结构与第一遮蔽层之间。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触控装置更包含第二固定层,设置于指纹辨识结构与第二遮蔽层之间。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层连同第一固定层填满凹槽。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层包覆指纹辨识结构。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指纹辨识结构指纹辨识结构直接接触第一遮蔽层。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指纹辨识结构为感应电极结构,感应电极结构设置于凹槽以及部分之第二主表面。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指纹辨识结构为集成电路芯片。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感应结构为制作在盖板上的触控感应电极结构。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感应结构包含基板层与设置于基板层之一侧的触控感应层,触控感应层为触控感应电极结构。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盖板更具有连接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的侧面。触控装置更包含缓冲层,设置于连接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的侧面上。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触控装置更包含一第一光学修复层,设置于所述顶面与第一遮蔽层之间。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触控装置更包含一第二光学修复层,设置于所述侧面与第二遮蔽层之间。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光学修复层的厚度为:1微米-100微米。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光学修复层的材料选自透明有机胶,透明或半透明油墨。
于本发明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光学修复层的厚度和材料与第一光学修复层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未经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981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