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即热式电磁加热节能热水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89613.9 | 申请日: | 2015-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07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谢鹏程;张君青;焦志伟;谭晶;阎华;丁玉梅;杨卫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H1/10 | 分类号: | F24H1/10;F24H9/18;F24H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即热式 电磁 加热 节能 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电磁加热的热水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电热水器加热部件多为电热管,直接将电热管放入水中进行加热,由于电热管是电阻丝发热,长时间使用易出现加热管腐蚀漏电现象,对于长期使用却未更换加热管的用户造成很大安全隐患。部分厂家开发了电磁加热装置,利用高频交变磁场对铁磁体进行加热,实现了加热装置与被加热液体的分离。
现有的电磁加热热水器与电热管式热水器相似,多为储热式,利用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加热置于其上方的铁磁体,铁磁体将热量传递给水箱后存储高温热水。这种加热形式不仅磁热转换效率低,而且热水在存储过程中还要耗散相当大一部分热量。基于电磁加热的瞬时升温特性,市场上出现了即热式热水器。即热式热水器为增长水流路径充分进行热交换,通常将水路布置成S形,但是大多数电磁加热体都是圆盘状,这造成了发热体与管路传热效率低。
中国专利CN 102538176 A公布了一种电磁即热式热水器该技术直接在金属筒的外圈缠绕线圈,利用交变磁场对金属筒进行加热,该技术虽实现了即热功能,但水流流程短,传热效率低需要较大输出功率。
中国专利CN 103528180公布了一种电磁即热热水器,该发明利用电磁加热多层盘状螺旋水管,虽增大了水流流程,提高了传热效率,但其磁热转换效率低,且还需增设散热风扇,结构复杂增加了成本,另外也未提及水温的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种即热式电磁加热节能热水器,利用电磁加热的瞬间升温特性,实现冷水的及时加热。手动输入所需水温后线圈通电,由出水口处的温度传感器检测水温,水温低于设定值时控制系统增大输出功率,水温高于设定值时控制系统自动降低输出功率。同时,采取了冷水循环预热处理,提高了热效率。本发明的目的是弥补现有储热式电热水器体积大、出水量有限,即热式热水器能量转换率低的不足,发明一种安全、节能、智能的即热式电热水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即热式电磁加热节能热水器,主要由加热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所述的加热系统包括螺旋水槽、套环、螺旋水管、加热线圈、线圈座和温度传感器;所述的螺旋水槽、套环、螺旋水管、线圈座、加热线圈在同一轴线上,并由内至外紧密配合;所述的加热线圈紧密地缠绕在线圈座上;所述的螺旋水管出口与螺旋水槽入口连通,所述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螺旋水槽出口处水温,测量值反馈至控制系统,改变电磁线圈的输出功率;所述的螺旋水槽由一个圆柱形铁磁体加工小导程螺旋槽制成,水流流程可由圆柱直径和高度控制。
本发明一种即热式电磁加热节能热水器,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温控模块、触摸屏、AC/AD转换器、逆变器、24V直流电和220V交流电。所述的温控模块检测水槽出口处水温,并将测量值传送到单片机,触摸屏可手动设定所需水温值,单片机对比检测值与设定值的大小,调整高频交流电的输出功率。所述的高频交流电由220V家用交流电经过AC/AD转换器转换成直流电,再由逆变器转换成所需频率的交流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储热式热水器相比降低了整体尺寸,减小占地面积,且不存在一次性热水供应量受限的问题。与现有电磁加热热水器相比,由于铁磁体螺旋水槽置于线圈内部,线圈外部增设了冷水循环管,系统的磁热转换效率和铁磁体与水的传热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低功耗状态下的即时加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即热式电磁加热节能热水器的加热系统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即热式电磁加热节能热水器的控制系统框图。
图中:1、螺旋水槽;2、套环;3、螺旋水管;4、线圈座;5、线圈;6温度传感器;1.1水槽出口;1.2、水槽入口;3.1、水管入口;3.2、水管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96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