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源假目标干扰的极化鉴别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89493.2 | 申请日: | 2015-04-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5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 发明(设计)人: | 陈伯孝;张亚斌;项喆;杨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S7/36 | 分类号: | G01S7/36 |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张问芬 |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有源 目标 干扰 极化 鉴别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极化抗干扰领域,特别涉及假目标干扰的鉴别方法,可用于目标鉴别。
背景技术
随着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技术的发展,有源多假目标干扰已经发展到可以自主产生在能量、波形和相位调制等方面与目标回波高度逼近的假目标,使得雷达系统在时域、频域上难以鉴别。因此可以利用目标和干扰的极化信息不同来提高雷达抗干扰、检测和识别等能力。现有的极化鉴别算法主要利用有源假目标和雷达目标在极化特征上的差异,根据极化测量雷达估计出真实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以及干扰信号的等效散射矩阵的部分性质实现鉴别。
目前,极化测量体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时极化测量体制,另一种是同时极化测量体制。分时极化测量体制需要多个脉冲才能完成一次测量,因此限制了对非平稳目标的测量精度,且存在距离模糊,交叉极化干扰等问题。针对分时极化测量体制中的缺陷,Giuli等人提出了同时极化测量体制。同时极化测量体制只需发射一个脉冲,该脉冲由多个编码序列相干叠加得到,每个编码序列对应一种发射极化。在接收时,利用编码序列之间的正交性分离出不同发射极化对应的矢量回波,经进一步处理后获取目标的完整极化信息。
在极化抗干扰领域,主要利用上述两种极化测量体制,基于这两种极化测量体制现在已有的研究结果有:
1)李永祯等人通过研究有源假目标和目标回波瞬态极化投影矢量IPPV在脉间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瞬态极化投影矢量起伏度为鉴别统计量的鉴别算法,该算法主要是针对低分辨分时极化测量雷达,解决有源诱饵的鉴别问题,缺点是该算法由于只是针对分时极化测量雷达,所以在鉴别时需要发射多个脉冲才能达到鉴别目的,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
2)施龙飞等人根据在不同的发射极化下,干扰的极化比不变而目标的极化比随发射极化改变的特征设计了真假目标的鉴别算法,该算法能够对转发式假目标进行鉴别,缺点在于该方法对信噪比比较敏感。
3)王涛等人以分时极化测量雷达为例,通过研究脉间极化捷变假目标干扰,提出了利用假目标散射矩阵归一化行列式值为鉴别统计量进行鉴别的鉴别算法。该算法缺点在于信噪比过低时,随着信噪比的提高目标的鉴别率会出现小幅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有源假目标干扰的极化鉴别方法,缩短了处理时间,扩展有源假目标干扰的处理种类,提高极化调制假目标的鉴别率。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借鉴综合脉冲孔径雷达SIAR中的正交发射波形扩展有源假目标干扰的处理种类,提高极化调制假目标的鉴别率;利用同时极化测量体制,通过每次发射单脉冲鉴别有源假目标干扰,缩短了处理时间。其实现步骤包括如下:
1)水平极化天线和垂直极化天线分别向待检测区域发射电磁波信号sh(t)和sv(t),这两个信号满足正交性;
2)对水平极化天线和垂直极化天线接收的电磁回波信号分别进行两路匹配滤波,得到匹配滤波输出信号o(t)=[ohh(t),ohv(t),ovh(t),ovv(t)]T,其中ohh(t),ohv(t)为对水平极化天线接收信号两路匹配滤波后的输出信号,ovh(t),ovv(t)为对垂直极化天线接收信号两路匹配滤波后的输出信号,T表示转置;
3)对匹配滤波输出信号o(t)提取“目标”峰值,在出现“目标”峰值处计算各峰值的峰值功率P;
4)根据各峰值的峰值功率P计算统计鉴别量其中w1,w2为同一个目标峰值的两个不同提取向量,w1=[1,0,0,1],w2=[0,1,1,0];
5)设置鉴别门限Th,比较统计鉴别量id(t)和鉴别门限Th,如果id(t)>Th,则判定该峰值为目标峰值,反之为假目标干扰峰值。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了综合脉冲孔径雷达SIAR中的正交发射波形,不仅适用于固定极化干扰,还适用于极化调制假目标干扰。
2.本发明采用了同时极化测量体制,每次发射单脉冲鉴别有源假目标干扰,缩短了处理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应用场景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现总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94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