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7762.1 | 申请日: | 2015-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9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宇欣;刘爽;洪润璋;张原;饶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9/14 | 分类号: | A01G9/14;A01G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安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48 | 代理人: | 徐林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变 蓄热 温室 育苗 装置 | ||
1.一种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包括日光温室主体结构,所述日光温室主体结构,包括覆盖材料和骨架结构;其中,骨架结构包括前屋面骨架(14)和围护墙体(15),其特征在于:
所述骨架结构还包括底板(16);
所述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还包括太阳能相变蓄热热环境调控系统,其包括相变集热单元(1)、潜热储存与交换单元(2)、根温调节单元(3)、循环泵组(4)和循环管路(5);其中,
相变集热单元(1)包括依次连接的多段管道,管道沿前屋面骨架(14)铺设,所述管道在上下两端与前屋面骨架(14)固定在一起;
潜热储存与交换单元(2)具有包括壳体外壁(22)和壳体内胆(23)的双层壳体;内圈螺旋盘管进出水口(20)和外圈螺旋盘管进出水口(21)均自壳体内胆(23)延伸至壳体外壁(22)外,且内圈螺旋盘管进出水口(20)通过循环管路(5)与根温调节单元(3)的管道相连,外圈螺旋盘管进出水口(21)通过循环管路(5)与相变集热单元(1)的管道相连,内胆换热介质进出水口(24)自壳体内胆(23)上表面延伸至壳体外壁(22)上表面外;
根温调节单元(3)包括根温调节盘管(28)、混水中心(6)和排气阀(11),其中,根温调剂盘管(28)水平铺设在日光温室的底板(16)上;混水中心(6)悬挂固定在围护墙体(15)的一侧壁内表面,混水中心(6)的热水端出水口连接根温调节盘管(28)的进水端,冷水端进水口连接根温调节盘管(28)的回水端,排气阀(11)安装在根温调节盘管(28)的最高点;在根温调节盘管(28)之上放置一个栽培槽(26),栽培槽(26)内填满栽培基质(27);
循环泵组(4)包括三个并联的循环水泵,三个并联的循环水泵均连接一球阀(7);两个循环泵组(4)均安装在日光温室主体结构外,通过循环管路(5)分别连接至相变集热单元(1)和根温调节单元(3)的进水端;
相变集热单元(1)的管道内、潜热储存与交换单元(2)的壳体内胆(23)空腔内及内圈螺旋盘管和外圈螺旋盘管的管腔内、根温调节盘管(28)的管腔内及循环管道(5)内均填充潜热型功能热流体作为蓄放热介质。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材料包括透光覆盖材料(12)和SiO2气凝胶保温毡(13),透光覆盖材料(12)覆盖在前屋面骨架(14)的外表面,上下两端及左右两侧边通过围护墙体(15)上的卡槽卡簧(18)密封固定,SiO2气凝胶保温毡(13)覆盖在透光覆盖材料(12)上,或由下向上卷起。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
紧贴底板(16)内表面设置保温隔热垫层(25),保温隔热垫层(25)内设等间距的盘管槽,根温调节盘管(28)嵌在保温隔热垫层(25)的盘管槽中。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两个循环泵组(4)连接的循环管路(5)上均安装有压力表(29)和流量计(30)。
5.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变集热单元(1)和根温调节单元(3)所连接的循环管路(5)的最低点均连接有放水龙头(8)。
6.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个气压支撑杆(31)一端固定在围护墙体(15)的左、右两侧壁内表面,另一端固定在前屋面骨架(14)左右两侧处弧形圆管上。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
潜热储存与交换单元(2)放置于围护墙体(15)的后墙外。
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是相变材料乳状液或相变微纳胶囊悬浮液。
9.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各处布置用于采集不同的环境因子数据的传感器。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变蓄热温室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
内圈螺旋盘管进出水口(20)、外圈螺旋盘管进出水口(21)的进水口处均连接排水排气竖管(10),出水口处均连接补水竖管(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776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澳洲坚果抗旱栽培坑种方法
- 下一篇:循环式农业种植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