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锥筒摇床布料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77977.5 | 申请日: | 2015-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486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0 |
发明(设计)人: | 僧全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僧全松 |
主分类号: | C21B7/20 | 分类号: | C21B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锥筒摇床 布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高炉的布料器,具体涉及一种锥筒摇床布料器。
背景技术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炼铁工业迅猛发展,年产量超过6亿吨。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比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产量的总和还要多,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出现这个奇迹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炉上快速推广了一种新型的装料设备——旋转与直线运动合成的溜槽布料器。这种布料器是本申请的发明人僧全松等的发明,专利号:85109284.5《液压传动布料装置》;86104673.0《布料装置》;ZL97104499.7《钢丝绳传动的高炉炉顶溜槽布料器》;ZL01267290.1《用于高炉无料钟的强制给料式节流阀》等,简称SS(僧氏)型溜槽布料器,SS(僧氏)型无料钟炉顶;目前,SS(僧氏)型布料器和国外进来的PW型布料器同时并存。SS型在中小型高炉上占多数,近千座。产铁量占全国生铁产量的2/3;PW型在大型高炉上占多数,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3;古老的双钟式炉顶在我国,寥寥无几,几乎绝迹。我国的SS型炉顶设备近些年已经出口印度、土耳其、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巴西、美国等国数十套。
在国外,除了新建高炉外,旧高炉改造数量极多。原双钟炉顶可利用的有效高度很低,目前现有的两种炉顶设备都“塞”不进去,不能满足改造的需求。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出现了一种摇床式锥筒炉顶装备,后来改名为卡路丹式炉顶装料设备。近年来西门子又开发了SIMPLE GIMBAL TOP。近四十年以来,许多人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试图获得成功。但是,他们都没有成功。究其原因,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传动链暴露在工作条件极其恶劣的炉头空间之内,高温、高湿、高灰尘、高化学腐蚀性物质。短时期表演性的运转还可以,长期稳定的生产不可能。而高炉需要的是摧不垮打不烂的能长期稳定运转的设备,否则,就满足不了高炉的需求。因此,解决锥筒摇床式布料器的问题,发挥其优点,对于国内国外的炼铁生产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和经济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锥筒摇床布料器。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锥筒摇床布料器,由摇床、锥筒和驱动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摇床由中空的主轴、中空的虎口框架和副轴箱组成,所述主轴中部设有一主轴中法兰,该主轴中法兰通过回转支承圈固定于摇床更换孔盖上,所述摇床更换孔盖固定于炉头上,两端呈悬臂状态,所述回转支承圈包括相互垂直放置的回转支承外圈和回转支承内圈;所述虎口框架的一端设置在炉头内,该虎口框架上设有耳轴,所述锥筒通过耳轴卡挂于摇床上;耳轴垂直于主轴并与该主轴相交,该耳轴与副轴平行,耳轴、主轴以及副轴位于同一个平面上,所述锥筒能够随主轴前后摇动,同时能够随耳轴左右摆动,所述耳轴通过副轴带动而转动,设计保证,该副轴与耳轴永远同步,所述副轴带动耳轴转动的传动方式包括摇臂拉杆型、绳轮钢丝绳型、绳轮套管拉线型以及齿轮传动型;所述摇床的驱动方式包括机械合成驱动和分别驱动,
进一步地,所述摇臂拉杆型的传动方式为:所述副轴、中间轴和耳轴上均设有摇臂,该摇臂分别为副轴内摇臂、中间轴摇臂和耳轴摇臂;拉杆与摇臂组成四连杆机构,副轴与耳轴实现同步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绳轮钢丝绳型的传动方式为:所述副轴、中间轴、耳轴上均设有绳轮,钢丝绳或同步带的两端固定于绳轮上,钢丝绳与绳轮组成了类似四连杆机构的组件,在张紧装置的作用下副轴与耳轴实现同步转动,在此柔性构件施以张紧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绳轮套管拉线型的传动方式为:所述副轴、耳轴上均设有绳轮,拉线穿过套管,直接与耳轴上的绳轮相连组成类似四连杆机构的组件,在张紧装置的作用下副轴、耳轴实现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齿轮传动型的传动方式为:所述副轴、中间轴、耳轴上均设有伞齿轮,所述伞齿轮之间通过小锥齿轮和传动轴连接,副轴、耳轴实现同步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僧全松,未经僧全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79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