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种子引发剂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75809.2 | 申请日: | 2015-04-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21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 发明(设计)人: | 任学祥;叶正和;苏贤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N59/16 | 分类号: | A01N59/16;A01N43/12;C05G3/00;A01P2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031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种子 引发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种子处理用的生长调节物质、营养元素及抗氧化剂组成的混合物,具体是作物种子萌发前激活引发处理用的引发剂。
背景技术
种子作为作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承载了全部的遗传基因,其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株的生长发育及最终的产量。种子活力是反应种子在各种条件下具有的潜在的萌发与出苗能力,是衡量种子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种子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保证种子的高活力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种子在其生理成熟时,活力达到最高点,随后,生命将随着衰老过程向着死亡推进,而活力也越来越降低,这种伴随着种子储藏时间的增加而发生和发展的自然的不可逆的过程,就叫种子劣变或老化。这类变化包括酶活性、细胞器、呼吸作用、膜脂的氧化和过氧化作用、膜透性与渗出物、合成能力、储藏物质、内源激素及有毒物质含量等方面的变化。种子老化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种子的老化给种子活力及种质资源保存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种子活力可以通过若干处理而获得恢复或提高的,目前,种子老化的修复方法可以概括为物理和化学两大类。物理方法包括湿平衡处理和浸泡-干燥处理、磁场处理和激光处理。化学方法处理包括渗透剂处理、无机盐处理、抗氧化剂处理、激素处理和药剂处理。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种子处理方法是化学方法。
种子引发又称为渗透调节,是一种播前种子处理,控制种子缓慢吸水和逐步回干的种子处理技术。渗透调节就是用具有一定浓度上述溶液对种子进行处理。溶质可以降低溶液的水势,使种子内外的水势差减小,种子吸水速度减慢。种子引发允许种子内预发芽的代谢,但要防治胚根的生长,使种子处在细胞膜、细胞器、DNA修复、酶活化准备发芽的代谢状态。
目前,市场上的种子引发剂多为激素和无机盐,对种子的引发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将生长调节物质、营养元素及抗氧化剂按比例混合在一起用于作物种子引发剂,可以对作物种子有很好的引发作用,显著的减少了烂种率,明显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植株株高及鲜重等指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种子引发剂,该种子引发剂能够很好的提高小麦、玉米等作物种子发芽和出苗的一致性,在出苗速率及出苗率方面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增加幼苗株高、根长、鲜重及干重,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本发明将硝酸稀土、赤霉素及维生素C按比例混合制成种子引发剂,于几种成分单独使用相比较,引发能力明显提高,对种子也有很好的促生长作用,从而实现提高种子活力、增产增收的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种子引发剂,其特征在于:各组分及配比如下:硝酸稀土1%~5%、赤霉素GA3 0.05%~0.15%、维生素C 0.1~0.5%、余量为水。
所述的种子引发剂,其特征在于:各组分和配比如下:硝酸稀土3%~5%、赤霉素GA3 0.1%~0.15%,维生素C 0.1%~0.3%,余量为水。
所述的种子引发剂,其使用方法为:将种子浸于重量为1~4倍的种子引发剂中,在25℃水温条件下浸泡12 h,间隔1 h搅拌一次,浸泡完毕后将种子35℃烘干至原来重量,储存备用。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和优点是:
本发明对小麦、玉米等种子有很好的引发效果,组分之间存在明显相互促进作用,可很好的提高作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增加幼苗株高、根长、鲜重及干重,明显减少烂种、烂苗,达到壮苗、促生长、防病、增产的目的。
测定单剂及混剂对玉米、小麦等种子发芽率、株高、鲜重、干重的影响以及对烂种、烂苗数的影响。实验在实验室温室内进行,将硝酸稀土、赤霉素GA3、维生素C及自制引发剂分别配制成1%~5%、0.05%~0.15%、0.1%~0.5%的水溶液备用,每处理浸泡100粒种子(玉米、小麦种子为2014产),12 h后烘干,1 d后播种于3 cm厚营养土中,每处理重复3次,三叶期检查实验结果。列表如下:
表1 不同引发剂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58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