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假肢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174664.4 | 申请日: | 2015-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1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 发明(设计)人: | 江先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先利 |
| 主分类号: | A61F2/80 | 分类号: | A61F2/80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博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 地址: | 3507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假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假肢装置。
背景技术
假肢就是用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为弥补截肢者或肢体不完全缺损的肢体而专门设计和制作装配的人工假体,又称“义肢”。它的主要作用是代替失去肢体的部分功能,使截肢者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其适用对象是因疾病、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运动创伤等原因的截肢者。假肢一般包括假肢接受腔、连接件和模拟肢体,其中,假肢接受腔用于容纳残肢,将残肢收纳在其中,并通过连接件和模拟肢体相连,从而将相关的力有效地传递到假肢远端部位,是人体-机械系统的界面部件。在现有技术中,假肢接受腔通常有以下几种:吸着式接受腔、全接触式接受腔、坐骨包容式接受腔(IRC接受腔,Ischial Ramal Containment Socket)和双层接受腔(双面UDS接受腔)。双层接受腔的内层柔性接受腔采用柔性的热塑材料通过热塑成型技术制作而成,其外层再套上硬的PP支撑框架,形成一体。内层柔性接受腔起包容残肢及悬吊的作用,接受腔壁也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残肢肌肉用力收缩时,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内层柔性接受腔通过弹性变形给肌肉一定的活动空间,病人穿着假肢时,有良好的“自然”感觉,并且能起到按摩残肢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硬且坚固的外PP支撑框架则起到受力的作用。在设计制作双层接受腔时,内层柔性接受腔与外层硬PP支撑框架的连接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螺栓连接。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1422937Y,专利名称为“采用沉入式弧面四螺孔内连接盘的假肢接受腔”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这种连接方式结构复杂,穿戴不方便,生产成本高,一般患者难以承受,而且接受腔底端的通孔极易磨损而导致产品结构不稳定,维护成本高,使用寿命低。
2、负压连接。通过在内层柔性接受腔的外壁上设置褶皱形凸起,使内层柔性接受腔装配到外层PP支撑框架内时,挤压出两者装配间隙内的空气而形成真空负压状态,从而使内层与外层结合为一体。这种连接方式结合力低,产品承载能力有限且稳定可靠性差,一旦褶皱形凸起发生形变或磨损,将直接导致产品报废,使用寿命低。
3、绑带或箍环连接。内层柔性接受腔和外层PP支撑框架装配好后,在开口处设置绑带或箍环,从而将内层和外层结合为一体。这种连接方式不便于穿戴,需要反复安装调试,而且容易对残肢造成挤压伤害,不适合长期穿戴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便于穿戴、结构稳定可靠的假肢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假肢装置,包括假肢接受腔,所述假肢接受腔包括内层柔性接受腔和外层刚性支撑框架,所述外层刚性支撑框架上开设有窗口,所述窗口上可启闭地设置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朝向内层柔性接受腔的一面局部或全部设置为第一粘扣面,所述内层柔性接受腔的外表面至少在对应于所述第一粘扣面处设置为第二粘扣面,所述第一粘扣面和第二粘扣面为相互匹配的毛面和勾面,所述外层刚性支撑框架与内层柔性接受腔通过第一粘扣面和第二粘扣面的粘扣连接结合为一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采用粘扣连接的方式将外层刚性支撑框架与内层柔性接受腔结合为一体,结构简单可靠,生产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而且便于穿戴,穿着舒适,不会对肢体造成任何损伤,还能起到按摩残肢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假肢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假肢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假肢装置的外层刚性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假肢装置的外层刚性支撑框架的连接片打开时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内层柔性接受腔; 2-外层刚性支撑框架; 20-窗口; 21-连接片; 210-第一粘扣面; 101-第二粘扣面; 200-凸缘部; 211-刚性层; 212-勾面层;10-毛面层; 11-软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采用粘扣连接的方式将外层刚性支撑框架与内层柔性接受腔结合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先利,未经江先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46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