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热管内锯齿形螺旋叶片转子无效
| 申请号: | 201510173704.3 | 申请日: | 2015-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4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 发明(设计)人: | 阎华;刘鑫;关昌峰;何立臣;何长江;丁玉梅;杨卫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F13/12 | 分类号: | F28F13/12;F28G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锯齿形 螺旋 叶片 转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热交换反应器等设备中换热管内强化传热和防垢除垢的内插元件,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换热管内部传热流体作动力,实现自清洁强化传热功能的低能耗高效率的锯齿螺旋叶片转子。
背景技术
针对愈来愈严重的能源消耗问题,节能降耗显得尤为重要。管壳式换热器作为换热设备的一种基本形式,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力、炼油、动力、冶金、制冷、食品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该类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结垢现象。污垢的热阻很大,大大降低了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此外,结垢将引起流道变窄,流动阻力加大,导致动力消耗增加,甚至能使设备局部过热,引起爆管等事故,严重影响了设备的安全运行。针对管壳式换热器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开发既能除垢又能强化传热的技术,以满足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扭带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管内插入物,公开号CN1424554公开了一个名称为“双扰流螺旋式强化换热及自动除垢装置”的发明创造,该发明用来强化传热和自动除垢,除螺旋纽带、固定架外,该装置还增设了螺旋管,将螺旋纽带置于螺旋管中,由流体流动带动螺旋纽带转动。虽然介质在螺旋管内呈螺旋状流动,有利于提高强化换热效果,但产生的整体场协同强化传热效果不显著。此外,因螺旋纽带为一体式传动件,纽带的不顺直将影响其转动,与换热管内壁之间会产生不均匀的缝隙,导致出现除垢作用小而不均匀,纽带磨损,旋度降低以及刮擦换热管管壁等问题。200910077378.0公开了名称为“一种单元组合式强化传热装置”的专利申请,该装置包括转子、支撑架、套轴和连接轴线,支撑架固定在传热管两端,连接轴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撑架上,连接轴线上装有数个套轴,一个套轴与一个或多个转子相配。扰流旋叶、圆筒、尾部螺旋驱动桨叶是转子的基本构成部分,该强化传热装置可以显著降低管内流体的流动阻力、减小磨耗,延长转子的使用寿命,但该结构转子的强化传热和防垢除垢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结构的转子,该转子的叶片顶部设计成均匀分布的锯齿形状,并交替向前和向后弯曲。该结构转子不仅能产生显著的整体场协同强化传热效果,还能达到预防结垢,清洗换热管壁污垢的效果。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换热管内锯齿形螺旋叶片转子,由空心轴和顶部为交替向前和向后弯曲的锯齿形螺旋叶片构成,且锯齿均匀分布,螺旋叶片位于空心轴表面,其外径小于换热管内径,螺旋叶片表面光滑,绕空心轴呈螺旋状;空心轴为一带中心孔的圆柱体,连接轴能够顺利穿过空心轴的中心孔,空心轴一端为带有凸台的头部,空心轴另一端为尾部,其为与凸台同心的凹槽,尺寸能与凸台配合。当传热流体流经转子,带动螺旋叶片转子旋转,形成三维螺旋型流动状态,不仅加剧了流体的湍流强度及边界层的扰动,还可以及时阻止污垢的沉积,从而达到了强化传热以及自清洁的双重效果。伴随着转子的旋转,叶片顶部锯齿会使叶片与叶片之间流体区域的径向运动得以加强,增加流体扰动,流体能更有效地沿叶片顶端向四周扩散,对管壁附近传热流体的层流边界层产生冲击,从而破坏传热流体的层流边界层,产生显著的场协同强化传热效果。螺旋叶片受到流体介质的驱动时,其会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式,因流动受到横向压力作用产生的二次流,提高了流体的湍流度和换热效率,增加了自清洁能力。此外,流体在运动过程中绕自身轴线产生的涡流减薄边界层,进一步实现了强化传热和防垢除垢的作用。
本发明可以采用导热材料制作或在转子表面镀一层导热材料,换热管内流体运动过程中,中心流体的温度高于近壁面流体。中心流体通过导热材料的导热作用,将热量传给近壁面流体,完成热量交换,加强了强化换热的效果。
本发明换热管内锯齿形螺旋叶片转子,可首尾相连整串穿装于连接轴线上,连接轴线为刚性的圆轴;也可以通过限位件分成转子数量相同或不同的若干组,使转子均匀转动。
本发明换热管内锯齿形螺旋叶片转子,螺旋叶片和空心圆柱是由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金属、复合材料或导热材料(如石墨稀)制作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37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炮管自动擦拭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太阳能采暖光热聚集接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