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简便检测金属材料布氏硬度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73083.9 | 申请日: | 2015-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99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孙捷;朱绍严;万明攀;先衍;庞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48 | 分类号: | G01N3/4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李亮,程新敏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简便 检测 金属材料 硬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简便检测金属材料布氏硬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金属材料制品为满足使用性能的要求,在进行热处理后必须检测其基体的硬度。但是,对于现场一些尺寸规格比较大的零部件,比如一些大型模锻件的热作模具及一些预备热处理后的粗产品,对图纸上要求零件硬度值范围作一个大概真实的直观检测,以便快速判断制件的硬度性能指标,为下一步的最终机加工及热处理提供有价值的技术数据。但是,目前的检测方案在针对体积大、重量大的零件产品时,需要吊装放在专门的大型布氏硬度试验机上检测零件的硬度,费时费力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便检测金属材料布氏硬度的装置,它能快速测试出金属产品的硬度值范围,无需复杂的工装,且检测方式简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简便检测金属材料布氏硬度的装置,包括筒体外壳,筒体外壳的轴向中部为光滑的通孔结构,在筒体外壳的通孔中设有冲击杆,冲击杆的末端处于筒体外壳外,在冲击杆的前端设有圆台;在通孔结构内设有限位凸台,在圆台及限位凸台之间设有围绕冲击杆的弹簧,在冲击杆的前端设有标样测试块,在标样测试块的另一端设有顶杆。
在冲击杆的末端设有把手。
所述的顶杆两端为圆弧形,其圆弧半径不大于顶杆直径。使顶杆冲击标样测试块时产生的孔不会大于标样测试块的直径。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套适合简易快速检测金属零件硬度范围的装置,利用顶杆同时冲击标样测试块及零件,通过比较零件与标样测试块受冲击后的圆孔大小,则可直观的判断出零件与标样测试块的硬度大小关系,从而为快速检测大尺寸零件的硬度范围,而无需专门的工装,且检测操作简单易行。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简便检测金属材料布氏硬度的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筒体外壳1,筒体外壳1的轴向中部为光滑的通孔结构2,在筒体外壳1的通孔中设有冲击杆3,冲击杆3的末端处于筒体外壳1外,在冲击杆3的前端设有圆台4;在通孔结构2内设有限位凸台5,在圆台4及限位凸台5之间设有围绕冲击杆3的弹簧6,在冲击杆3的前端设有标样测试块7,在标样测试块7的另一端设有顶杆8,顶杆8两端为圆弧形,其圆弧半径不大于顶杆8直径;在冲击杆3的末端设有把手9,本实施例中,把手9采用一个螺母制成,该螺母与冲击杆3之间为螺纹连接,便于将其装上或拆下。
在使用时,将顶杆8的外端对准待测零件10,然后通过把手9将冲击杆3向外拉出,冲击杆3前端的圆台4向通孔结构2内的限位凸台5移动,从而压缩弹簧6,放开把手9后,弹簧6则带动冲击杆3回位,并撞击标样测试块7,使标样测试块7撞向顶杆8,顶杆8则撞向待测零件10,顶杆8向标样测试块7及待测零件10施加几乎相等的撞击力,同时在标样测试块7及待测零件10上留下撞击压痕,通过比较标样测试块7及待测零件10上的撞击压痕直径的大小,则可判断待测零件10的布氏硬度是否高于或低于标样测试块7的布氏硬度,从而获得一个较为准确的范围值,以判断待测零件10的布氏硬度是否符合技术条件规定的要求。例如,某一待测零件10,技术条件规定的要求是,该待测零件10的布氏硬度值不能低于300,那么选取一个布氏硬度为300的标准布氏硬度试块作为标样测试块7,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装置后,如果待测零件10的撞击压痕直径小于该标样测试块7的撞击压痕直径,则说明该待测零件10的布氏硬度大于300,则其硬度指标符合技术条件规定的要求;反之若待测零件10的撞击压痕直径大于该标样测试块7的撞击压痕直径,则说明该待测零件10的布氏硬度小于300,不符合其技术条件规定的要求。
本发明所述并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得出其他的实施方式,同样属于本发明的技术创新范围。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范围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30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