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噪音的有源设计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72181.0 | 申请日: | 2015-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5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M·凯克;M·罗姆泽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埃贝施佩歇尔排气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6 | 分类号: | F01N1/06;F01N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慈戬;吴鹏 |
地址: | 德国诺***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噪音控制系统 第一壳体 发声器 排气入口 声变换器 电控信号 排气出口 排气噪音 内燃机 噪音 | ||
1.用于具有内燃机(6)的车辆(8)的有源噪音控制系统(9)的发声器(1;1′;1″),其中发声器(1;1′;1″)包括:
-第一壳体(10),其具有至少一个排气入口(11)和不同于所述至少一个排气入口(11)的至少一个排气出口(12);
-至少一个电-声变换器(20),其被配置成根据电控信号产生声音;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声变换器(20)是
-完全位于第一壳体(10)内的动圈式扬声器,或
-被直接附接至第一壳体(10),其中第一壳体(10)包括在至少一个电-声变换器的位置处的一个孔或多个孔,电-声变换器覆盖第一壳体(10)上的所述一个孔或者多个孔;
其中,所述发声器(1;1′;1″)还包括以气密的方式联接到所述第一壳体的至少一个弹性膜,从而将电-声变换器与排气入口和排气出口隔开,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弹性膜适于阻止腐蚀性排气到达至少一个电-声变换器,而至少一个电-声变换器所产生的声波仍然能通过所述弹性膜进入所述第一壳体;
其中至少一个电-声变换器(20)包括声学隔膜(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1;1′;1″),其中第一壳体(10)包含以下至少之一:
-腔,其中腔与排气入口和排气出口两者流体连通,并且其中腔填充有吸音材料(16);
-谐振腔(18′),其被谐振调制以引起相消干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1′;1″),其中声学隔膜(23)形成第一壳体(10)的壁的一部分并由不同于第一壳体(10)的壁的材料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1;1′;1″),其中第一壳体(10)包括:
-连接至第一壳体(10)的至少一个桥壁(15,15′),从而由至少一个桥壁(15,15′)限定至少两个彼此独立的腔(A,B,C);
-至少一个供气管(17),每个供气管(17)被连接到至少一个排气入口(11;11′)之一,延伸穿过一个腔(A)并与另一个腔(B;C)流体连通,
-至少一个排气管(18),每个排气管(18)被连接到至少一个排气出口(12;12′)之一,延伸穿过一个腔(A;C)并与另一个腔(B;A)流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器(1),其中第一壳体(10)包括:
-连接到第一壳体(10)的一个桥壁(15),从而由桥壁(15)限定彼此独立的第一腔(A)和第二腔(B);
-至少一个供气管(17),每个供气管(17)被连接到至少一个排气入口(11)之一,延伸穿过第一腔(A)并与第二腔(B)流体连通;
-至少一个排气管(18),每个排气管(18)被连接到至少一个排气出口(12)之一,延伸穿过第一腔(A)并与第二腔(B)流体连通;
其中至少一个电-声变换器(20)被布置在供气管(17)和排气管(18)的至少一个的开口端的对面。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器(1′;1″),其中,第一壳体(10)包含:
-连接到第一壳体(10)的两个桥壁(15;15′),从而由两个桥壁(15;15′)限定彼此独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腔(A,B′,C);
-至少一个供气管(17),每个供气管(17)被连接到至少一个排气入口(11)之一,延伸穿过第一腔(A)和第二腔(B′)并与第三腔(C)流体连通;
-至少一个排气管(18),每个排气管(18)被连接到至少一个排气出口(12)之一,延伸穿过第三腔(C)和第二腔(B′)并与第一腔(A)流体连通;
其中至少一个电-声变换器(20)被布置在供气管(17)和排气管(18)的至少一个的开口端的对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器(1′;1″),其中每个供气管(17)和排气管(18)包括部段(D),供气管(17)和排气管(18)在该部段内被彼此平行地引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埃贝施佩歇尔排气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未经埃贝施佩歇尔排气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218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