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低血压眩晕的中药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69950.1 | 申请日: | 2015-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0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高忠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夸克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9 | 分类号: | A61K36/8969;A61P9/02;A61P1/08;A61K3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低血压 眩晕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低血压眩晕的中药。
背景技术
低血压为西北地区的常见病、 多发病 , 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血压的形成与心脏的收缩力 , 血管的弹性 , 血容量的多少有关。 心脏的收缩力弱属于中医的 “心气不足” 范畴。 心气不足 , 无力推动血液在脉管里运行。气薄味厚 , 可升可降 , 阴中阳也。低血压的眩晕是西北地区的多发病 , 年龄在 15 岁~40岁居多。“上虚则眩” 眩晕一症 “虚者居其八九 , 而兼火 , 兼痰者不过一二”。“无虚不作眩” 说明眩晕以虚证较多。患者脾胃虚弱 , 不能运化水谷精微 , 气血生化乏源不足或长期劳倦耗伤气血 , 气随血耗 , 脾胃气虚则清阳不升 , 气血不足则脑失所养而眩晕。
血容量减少属于中医的 “血虚” 范畴 , 血液不足、 脉道空虚、 心无所推。气为血之帅 ,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黄芪补气生血、 补气升提使血压升高。现代药理研究黄芪有正性肌力作用, 增加心肌收缩力, 保护心肌细胞, 增加心排出量作用。
本发明所涉及药材研究现状如下:
党参【别名】东党、台党、潞党、口党。【来源】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西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性味】甘,平。【归经】归脾、肺经。【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摘录】《中华本草》。
升麻【别 名】龙眼根、窟窿牙根。【来源】中药升麻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叶升麻或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性味】辛、甘,微寒。【归经】归肺、脾、大肠、胃经。【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麻疹不畅,齿痛口疮,咽喉肿痛,脏器下垂。【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注意】阳虚阳浮,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者忌用。升举阳气宜用炙升麻。【摘录】《中华本草》。
枳壳【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性味】苦、辛、酸,温。【归经】 归脾、胃经。【功能主治】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官脱垂。【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注意】 孕妇慎用。气血弱者不可服。【摘录】《中华本草》。
柴胡 【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性味】 苦,微寒。【归经】 归肝、胆经。【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官脱垂,脱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注意】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摘录】《中华本草》。
黄精【别名】 龙衔,太阳草,白及、兔竹、垂珠、鸡格,鹿竹、重楼,萎蕤、苟格、马箭、笔菜,黄芝,笔管菜,生姜,野生姜,野仙姜,山生姜,玉竹黄精、白芨黄精,阳雀蕻,土灵芝、老虎姜,山捣臼,鸡头参,黄鸡菜,山姜。【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按形状不同,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性味】甘,平。【归经】归脾、肺、肾经。【功能主治】 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注意】阳衰阴盛人服之,每致泄泻痞满。【摘录】《中华本草》。
炙甘草【别名】美草、密甘(蜜甘)、密草、国老、粉草。【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10g。【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摘录】《中华本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夸克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淄博夸克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699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中药洗液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银耳丹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