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理岩体在不同围压下开挖瞬态卸荷松动模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64455.1 | 申请日: | 2015-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77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平;黄俊红;罗忆;王仰君;樊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理 不同 压下 开挖 瞬态 松动 模拟 系统 | ||
1.一种节理岩体在不同围压下开挖瞬态卸荷松动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载系统(29)、加载装置支撑台(25)、杠杆(15)、杠杆支撑(14)、过渡块(17)、过渡块垫盒(26)、带圆槽的实验台(27)、一端封闭的钢铁圆管(23)、空压机(38)、设置有位移刻度标记的120°弧形混凝土柱(24)、弧形气囊(20)、节理岩体模型(18)和监测系统;
加载系统(29)设置在加载装置支撑台(25)上,过渡块垫盒(26)位于加载装置支撑台(25)与带圆槽的实验台(27)之间,一端封闭的钢铁圆管(23)设置在带圆槽的实验台(27)上;
监测系统包括设置在实验台(27)外部的高速摄影仪(31)和计算机(37),设置在节理岩体模型(18)表面的应变计及与其连接的动态应变仪(32)、振动传感器及与其连接的振动信号采集器(33)、压力传感器及与其连接的动态信号采集仪(36),设置在节理岩体模型(18)内部的加速度传感器及与其连接的加速度信号采集器(34)、位移传感器及与其连接的位移信号采集器(35),高速摄影仪(31)、动态应变仪(32)、振动信号采集器(33)、动态信号采集仪(36)、加速度信号采集器(34)、位移信号采集器(35)均与计算机(37)相连;
加载系统(29)包括液压缸、带螺纹的圆形钢条(11)、吸盘式电磁铁(12)、承拉铁块(13);
弧形气囊(20)位于节理岩体模型(18)上,弧形气囊(20)上设有排气孔(21)、打气孔(22),打气孔(22)由进气管与空压机(38)相连,排气孔(21)与排气管相连,排气管上设有电控放气阀门(39);
过渡块(17)的一端位于钢铁圆管(23)的另一端开口处并与节理岩体模型(18)相接触,杠杆(15)固定在杠杆支撑(14)上,杠杆支撑(14)固定在过渡块垫盒(26)上,杠杆(15)的一端插入过渡块(17)另一端的孔中,杠杆(15)的另一端上固定有承拉铁块(13);承拉铁块(13)的另一侧设有吸盘式电磁铁(12),吸盘式电磁铁(12)与带螺纹的圆形钢条(11)的一端相连,带螺纹的圆形钢条(11)的另一端与加载系统(29)的活塞(7)相连;
节理岩体模型(18)位于一端封闭的钢铁圆管(23)内,并位于设置有位移刻度标记的120°弧形混凝土柱(24)上;一端封闭的钢铁圆管(23)的内弧半径与弧形混凝土柱(24)的外弧半径一致,弧形混凝土柱(24)的内弧半径与节理岩体模型(18)的半径一致,弧形混凝土柱(24)内弧上设置有位移刻度标记;弧形气囊(20)的外弧半径与一端封闭的钢铁圆管(23)的内弧半径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理岩体在不同围压下开挖瞬态卸荷松动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将弧形气囊(20)充满气体后,气囊(20)与弧形混凝土柱(24)组成一个内直径50mm、外直径150mm的圆环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理岩体在不同围压下开挖瞬态卸荷松动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一端封闭的钢铁圆管(23)内部左上边和右上边分别等距布置5个弧形气囊(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理岩体在不同围压下开挖瞬态卸荷松动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节理岩体模型为:完整节理岩体模型、单节理岩体模型或/和多节理岩体模型,采用石膏制成;以设置有位移刻度标记的120°弧形混凝土柱(24)上表面设置有槽尺寸长490mm、半径25mm的弧为例,与该尺寸槽相适配的节理岩体模型(18)的半径也为25mm,其中,完整节理岩体模型尺寸为长500mm、半径25mm的圆柱体;单节理岩体模型可以为1个长450mm、半径25mm的圆柱体和1个长50mm、半径25mm的圆柱体;多节理岩体模型可以为1个长250mm、半径25mm的圆柱体和5个长50mm、半径25mm的圆柱体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理岩体在不同围压下开挖瞬态卸荷松动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过渡块(17)采用钢铁制成,形状为一端有两个对称圆柱孔的圆柱体,其另一端与圆柱形的节理岩体模型的尺寸相适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6445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坡地喷灌均匀度测试平台
- 下一篇:后座设计和正面碰撞模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