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维生物表面及其制备方法和一种三维生物芯片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63388.1 | 申请日: | 2015-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16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朱劲松;王瑞;杨墨;程志强;李少鹏;周文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3/543 | 分类号: | G01N33/543;G01N33/53;C12Q1/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杨晞 |
地址: | 10019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维 生物 表面 及其 制备 方法 生物芯片 用途 | ||
1.一种三维生物表面,所述三维生物表面包括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生物表面还包括生物素和通过生物素与所述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基底结合的功能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在所述三维生物表面中,未与所述功能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结合的生物素与结合了所述功能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的生物素的摩尔比是1:(1000~12500);
并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
(1)合成生物素化的引发剂;
(2)将所述生物素化的引发剂和生物素固定在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基底上,所述生物素化的引发剂和生物素的摩尔比为1:(10~12500);
(3)利用所述生物素化的引发剂引发单体聚合从而在所述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基底上生成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
(4)使所述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功能化;
或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
(1')合成生物素化的引发剂;
(2')利用所述生物素化的引发剂引发单体聚合从而合成生物素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
(3')将所述生物素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和生物素接枝到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基底上,所述生物素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和生物素的摩尔比为1:(10~12500);
(4')使所述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功能化;
所述生物素化的引发剂是指通过化学合成的,一端带有生物素,另一端具有能够引发高分子聚合的官能团的化学物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生物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是支链含羟基末端的高分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生物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支链含羟基末端的高分子是聚乙二醇、聚乙二醇的衍生物或者支链含羟基的含氟聚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生物表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三维生物表面中,未与所述功能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结合的生物素与结合了所述功能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的生物素的摩尔比为1:(1000~50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维生物表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三维生物表面中,未与所述功能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结合的生物素与结合了所述功能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的生物素的摩尔比为1:1000。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三维生物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化是指酸化或者酯化。
7.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三维生物表面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合成生物素化的引发剂;
(2)将所述生物素化的引发剂和生物素固定在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基底上,所述生物素化的引发剂和生物素的摩尔比为1:(10~12500);
(3)利用所述生物素化的引发剂引发单体聚合从而在所述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基底上生成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
(4)使所述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功能化;
或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合成生物素化的引发剂;
(2')利用所述生物素化的引发剂引发单体聚合从而合成生物素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
(3')将所述生物素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和生物素接枝到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基底上,所述生物素化的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和生物素的摩尔比为1:(10~12500);
(4')使所述抗非特异性吸附材料功能化;
所述生物素化的引发剂是指通过化学合成的,一端带有生物素,另一端具有能够引发高分子聚合的官能团的化学物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未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6338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速电梯试验塔用智能测速装置
- 下一篇:水分测定仪的计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