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大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活动底模台车系统及预制大型混凝土构件底板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63326.0 | 申请日: | 2015-04-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72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生;陈光垣;桑登峰;郑雪峰;余东华;詹伟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四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2D23/00;E04G21/16 |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100 | 代理人: | 刘菁菁 |
| 地址: | 350003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大型 混凝土 预制构件 活动 台车 系统 预制 构件 底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大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型混凝土预制构件(如重力式码头的大型沉箱、混凝土梁板柱和墩台等)体积大、自重大,预制后需在构件与地面之间安放移动装置,进行构件平移。大型混凝土构件预制过程中的底模结构在满足构件预制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构件预制完成后的移运。大型混凝土预制构件移运一般采用在构件底部预留沟槽内安放气囊或台车,顶升构件拆除支撑后,进行移运。因此,这种结构的底模既要求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还应当在构件预制完成后预留沟槽,能够满足其移运的需求,否则将无法完成构件预制或者无法安全移运。目前,国内外底模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1.混凝土基础预留顶升槽结构,2.铺设型钢预留顶升槽结构,3.填砂式预留顶升槽结构。
1.混凝土基础预留顶升槽结构;构件预制底模区域做强夯处理,强夯处理完成后再铺设块石和碎石垫层,以及浇筑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基础施工时预留顶升槽,顶升槽上设置钢筋混凝土盖板。混凝土基础和盖板上面布设构件预制底模板进行构件预制,预制完成后,利用预留沟槽安装台车或者气囊顶升构件,支垫后拆除底模结构。
2.铺设型钢预留顶升槽结构;混凝土基础不预留沟槽,采用I30的工字钢按照一定的间距铺设在混凝土基础上,在工字钢上敷设方木作为底模支撑结构,再安装底模结构进行构件预制,预制完成后,利用型钢之间的隔舱安装台车或者气囊顶升构件,支垫后拆除底模结构。
3.填砂式预留顶升槽结构;混凝土基础不预留沟槽,采用I30的工字钢按照一定的间距铺设在混凝土基础上,工字钢之间的隔舱敷设砂层,水冲密实后,再安装底模结构进行构件预制,预制完成后,清除工字钢隔舱之间的填砂,利用型钢之间的隔舱安装台车或者气囊顶升构件,支垫后拆除底模结构。
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大型混凝土构件的预制,然后借助气囊或者台车顶升工艺,拆除模板,准备构件的移运。上述方法有如下缺点:
(1)机械化程度低。模板安装机械化程度低,拼装效率低,质量难以保证;
(2)模板周转效率低。模板拆除工艺复杂,周转速度慢,需要多套模板,投入高;
(3)模板拆除复杂。底模板拆除需要配合气囊或者台车顶升工艺,工艺复杂;
(4)构件预制效率低。由于底模结构处理工艺复杂,造成构件预制效率降低;
(5)劳动力需求大。模板拼装和拆除工序复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的大型混凝土预制构件活动底模台车,以保证大型混凝土构件的高效预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大型混凝土构件预制底模结构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小空间、高自动化技术的活动底模台车,以确保大型混凝土构件预制底模快速安装,预制完成后快速拆除,加快构件预制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大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活动底模台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活动底模台车及若干H型钢,若干H型钢平行铺设于混凝土基础上,相邻的H型钢之间构成定位槽,若干活动底模台车安置于所述定位槽内,
每一活动底模台车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底模台车单元及至少一块独立于底模台车单元的表面涂刷有脱模剂的底模钢板,每个底模台车单元包括承重装置、多对行走轮及模板升降装置,行走轮安装于承重装置底部,模板升降装置与承重装置有效固定连接并安设于底模钢板下方用于顶升或降低底模钢板,以使混凝土浇筑时底模钢板顶面与H型钢的翼板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从而共同构成大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底模板。
所述承重装置包括承重箱型梁、承重底板、高强螺栓和滚动轴承,所述承重箱型梁由槽钢和钢板组合而成,承重箱型梁左右两侧底部分别固定连接于承重底板。承重装置采用型钢组合结构,支撑整个模板体系,使模板能够承受预制构件的自重和施工临时荷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四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四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633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